紫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紫水鄉隸屬於重慶市開州區,地處開州區北部,東鄰和謙鎮、敦好鎮,南與敦好鎮相連,西接高橋鎮、麻柳鄉,北鄰大進鎮,距開州區人民政府駐地53千米,區域總面積94平方千米。
清末,紫水鄉境域為東里紫水壩甲;1983年9月,由紫水公社改為紫水鄉。截至2018年末,紫水鄉戶籍人口為33072人。截至2020年6月,紫水鄉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紫水村。
2018年,紫水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1]
簡介
紫水集鎮是開州區西北山區的重要集鎮,為古開州48個老場之一,逢三、六、九趕集,集鎮發展迅速,場鎮面積65.97畝,街道3條,長2.1公里,近幾年已建成農貿市場和環形新街,市場功能齊全、交易繁榮,主要產品有糧食、水果、百貨、農副產品、農畜幼禽等。
總人口20581人(2017),其中第一產業占4588個,常年外出11200個。年創勞務收入3848.7萬元。
全鄉現有耕地20024.8畝,其中田13580畝,占耕地面積的67.8%;地6444.8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2.2%。共轄雙玉、花嶺、龍茶、雄鷹、天元、金龍、龍溪、紫水等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5萬人。
紫水屬深丘地帶,山樑橫亘、層巒疊嶂、丘陵起伏、溪河交錯,間有台地、槽地。紫水河由北向南縱貫相域,河谷扁窄、山勢巍峨。主要由侏羅系沙溪廟組、白田壩組、自流井組和三迭系須家河組、嘉陵江組等地層組成。最高點雄鷹村三塊石,海拔1595.6M,最低處雙玉村三溪口,海拔350M。
全鄉屬暖濕亞熱帶季風季候,年均溫11.65-17.5。無霜期238-300天,年降雨量1413mm--1497mm。
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大豆、油菜、花生、蠶桑、煙葉、黑木耳等;經濟林木有蘋果、雪梨等;森林有萬畝速豐林和萬畝竹海,另有松、柏等林木;糧食作物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洋芋、紅苕等;糧食總產量12394噸,人均糧食413公斤。藥材主要有黃連、桔梗、杜仲、黃柏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石英岩、山大砂岩、高嶺土等。
紫水鄉內教育事業有初中1所、中心小學2所(紫水中心小學,龍茶中心小學)、村校7所,九年義務教育已普及;衛生事業有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所,發展較好,農業基礎設施齊全,公路暢通,有縣公路經敦好至縣城,有鄉公路320公里,可通各村、各社。水利有小(二)型水庫3座(五一、觀音岩、花元水庫),蓄水量40.25萬立方米,山平塘230口,蓄水量8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64公頃。電力、通訊設施齊全,文化繁榮,加密電視機安裝率達20.1%。[2]
農業發展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種植優質稻8900畝、優質油菜2000畝、優質大豆5000畝;出欄生豬10150頭、圈存長毛兔26000隻、牛1350頭、羊1650隻、家禽11萬隻,從寧波引進良種長毛兔100隻。帶動起了種植大戶13戶,養殖大戶100戶,規範完善4個綜合服務社和3個專業合作社。招商引資約120萬元。完成了100名勞動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7900人,獲得勞務收入3000萬元。
農業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技改山平塘88口,整治水庫2口,修復渠堰5.6千米。恢復改善灌面180畝。新裝電話320門,並完成了幸福院和衛生院醫技樓的改造,有線電視寬帶網進村也正在進行,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城鎮建設。城鎮建設總投資達400多萬元。新增城鎮建房面積15600平方米,增加城鎮人口263人。社會事業。龍茶小學新建教學樓平方米,紫水初中新建學生公寓1505平方米。人口出生率為6.6‰,符合政策生育率88%,徵收社會撫養費74萬元。全鄉創建最佳文明單位2個,文明單位6個,創建區級衛生紅旗單位1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6個。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大豆、黑木耳、煙葉、油菜等,經濟林木有蘋果、雪梨等、還有萬畝速豐林、萬畝竹海和千畝中藥材生產基地。礦產資源有煤、鐵、石英岩等。
城鎮建設
開州區紫水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現有耕地22000畝,人口20581人(2017),以糧食、蠶桑、榨菜、生豬為主要產業。2006年來,該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把水產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堅持發展不放鬆。截止2005年底,全鎮共開發養殖水面3000畝,其中水庫和山平塘水面1400畝、精養魚池1600畝;發展水產養殖大戶200餘戶,其中20畝以上24戶、50畝以上8戶、100畝以上3戶。2005年產商品魚2200多噸,約占全區水產品總量的1/4;農民人均水產養殖收入635元,占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水產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大特色產業。其主要做法有三點。
精選項目
因勢利導,精選項目。該鎮淡水資源豐富,現有小(二)型水庫8座、山平塘561口,養殖水面1400畝。當地農民有良好的水產養殖習慣。黨委、政府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抓住有關部門清理整頓水庫肥水養殖的契機,因勢利導,教育引導養殖大戶學習外地的先進養殖技術,改變傳統的養殖習慣,跳出單純依靠水庫和山平塘養魚的發展模式,鼓勵養殖能人承包租用農戶成片的沖沖田,圍田修池,積極發展成片的精養魚池,走出了一條科學養殖、滾動發展的新路子。
培育能人
培育能人,協會帶動。發展水產養殖,水面是基礎,技術是關鍵,能人是榜樣。該鎮黨委、政府瞄準水產養殖項目後,着力宣傳扶持百花村的水產養殖大戶--夏光文,鼓勵他投資80多萬元,圍田新建養魚池,走規模發展之路。隨着養魚戶的逐漸增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鎮黨政領導審時度勢,引導成立了紫水鄉水產養殖協會。2008年,該協會已發展會員70多人,並輻射到石龍、李渡、叢林等周邊鄉鎮。水產養殖協會的成立,不但搭建起了養殖戶信息交流的平台,減少了惡性競爭,而且還激發了業主的養殖積極性,增強了做大做強的信心,助推了水產養殖規模的大發展。百花村村委會主任王松,2003年僅有養殖水面3畝,2004年擴大到40畝,2005年已發展到100多畝,在其帶動下,該村2005年新發展養魚大戶3戶,新建精養魚池250多畝。犁園村的蔣能德,在協會的帶動和支持下,2004年至今,投資新建精養魚池70多畝。協會成立以來,累計為會員提供技術諮詢和指導1500餘人次,為會員節約成本30萬元,養魚平均單產從每畝5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最高的達1500公斤;實行統一銷售,每噸售價比分散經銷高200元,為會員多賺80萬元。
加大扶持力度
鎖定目標,傾力扶持。為做大做強水產養殖業,該鎮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水產養殖531發展規劃,即:力爭到2010年全鎮發展水產養殖5000畝(產量3000噸)、產值3000萬元、農民人均水產養殖收入1000元。同時,確定重點抓好百花、犁園、雲星三個水產養殖基地村建設,出台優惠扶持政策,堅持水產養殖無小事,實行鎮領導分片包村聯繫養殖大戶制度和派出所掛牌保護制度。對新建精養魚池的農戶,實行"四優先",即村社幹部優先協調農戶的承包地,農林站優先協調養殖用水,協會優惠提供良種魚苗和配合飼料,建環、國土所優先審批養殖臨時用房、並免收相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