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繁昌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境西南部,長江南岸。總面積560平方千米,總人口27.79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6個鎮:繁陽鎮、荻港鎮、孫村鎮、平鋪鎮、新港鎮、峨山鎮。縣政府駐繁陽鎮。
地處沿江平原與丘陵交錯地帶,地勢西南高面東北低,北部和東部沿江為洲地和圩區,中南部多低山丘陵[1]。寨山主峰高程477.2米,為縣內最高點。漳河及支流峨溪流經東部,黃滸河流經西部於狄港入長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礦藏有石灰岩、鐵礦、煤、佛石、白雲石等。特產有細鱗黃頜鯝、長江鰣魚、刀魚、螃蟹等。
滬銅鐵路、沿江高速公路、216省道、321省道過境。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沿江狄港、新港建有客貨運碼頭。名勝古蹟、紀念地有「人字洞」、柯家沖古瓷窯遺址,港板子磯,馬仁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渡江紀念塔等。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春谷縣,屬丹陽郡。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屬故彰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屬宣城郡。東晉大興元年(318年),襄城郡繁昌縣(故址繁陽亭,在今河南臨穎縣西北30里)之民隨司馬睿南渡,遂於春谷地僑置襄城郡繁昌縣。縣因繁陽亭而得名。是時春谷、繁昌兩縣並立。咸和四年(329)僑置淮南郡,領春谷、繁昌等縣。
太元八年(383),改春谷為陽穀。義熙九年(413)省陽穀入蕪湖縣,又省蕪湖入襄垣縣。自是春谷廢,唯繁昌存。南朝宋大明六年(462),淮南郡併入宣城郡,繁昌縣屬宣城郡。太始三年(467)復屬淮南郡。梁天監元年(502),以陽穀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鎮)。隋開皇九年(589),罷南陵郡置南陵縣,廢繁昌等縣更置當塗縣,是時繁昌縣闕,南陵縣治赭圻,屬宣州。
唐武后長安四年(704),移南陵縣治於青陽域(即今南陵縣城),屬宣城郡。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3),析南陵五鄉置繁昌縣(治屬在縣西北延載鄉,今新港鎮),屬江寧府。北宋開寶八年(975),繁昌縣屬宣州。太平興國二年(977),屬太平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屬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東道太平路,升為太平府,繁昌屬之。
明天順元年(1457),因縣治瀕大江之沖,據南畿上游,往來供遞鉅劇,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始遷縣治於金峨上鄉(即今繁昌縣城),以延載鄉故城為舊縣鎮。清仍屬太平府。民國初,屬蕪湖道。民國16年(1927),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21年(1932)屬第九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蕪當專區,1950年屬池州專區,1952年屬蕪湖專區,1980年屬宣城地區,1983年7月為蕪湖市轄縣。
1984年4月,公社改為鄉鎮建制,荻港公社併入荻港鎮,新港公社改為新港鎮;同年9月橫山鄉改為鎮,1985年7月三山鄉改為鎮。1986年全縣5鎮16鄉,轄2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縣園藝1個農藝村)、16個居委會,7個自然小集鎮,3319個村民小組。
1996年,繁昌縣面積917平方千米,人口約44.9萬人。轄8個鎮、12個鄉:城關鎮、荻港鎮、新港鎮、三山鎮、橫山鎮、孫村鎮、黃滸鎮、峨橋鎮、峨山鄉、高安鄉、中溝鄉、赤沙鄉、蘆南鄉、馬壩鄉、平鋪鄉、保定鄉、浮山鄉、新林鄉、新淮鄉、小洲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撤銷平鋪鄉設立平鋪鎮,鎮政府駐平鋪。區劃調整後,繁昌縣轄9個鎮、11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繁昌縣常住總人口430530人,其中:城關鎮59272人,荻港鎮30379人,新港鎮19288人,橫山鎮17368人,三山鎮28212人,孫村鎮25037人,黃滸鎮14919人,峨橋鎮19145人,平鋪鎮13617人,峨山鄉24589人,赤沙鄉16186人,蘆南鄉15466人,高安鄉28635人,馬壩鄉17525人,保定鄉21208人,小洲鄉11870人,中溝鄉24037人,浮山鄉18872人,新淮鄉9856人,新林鄉1504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繁昌縣常住總人口257764人,其中:繁陽鎮101275人,荻港鎮35145人,孫村鎮54218人,平鋪鎮26292人,新港鎮19024人,峨山鎮21810人。
視頻
繁昌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五種基本地形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各有什麼特徵? ,搜狐,2020-02-19
- ↑ 論人口普查的重要性 ,搜狐,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