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棗銀耳桂圓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棗銀耳桂圓湯

 

 

 

桂圓紅棗銀耳羹材料 ;桂圓25克、紅棗30克、蓮子30克、干銀耳5克、兩大碗水。(兩人份)

桂圓紅棗銀耳羹是一道羹譜,主料有干銀耳、桂圓、紅棗,輔料有百合、蓮子、冰糖等。

中文名

桂圓紅棗銀耳羹

目錄

做法

做法一

做法二

小貼士

飲食宜忌

其他做法

▪ 食材

▪ 步驟

▪ 小貼士

營養價值

小贴士

做法一

1、干銀耳用水泡發後洗淨撕成小塊,紅棗切開去核。桂圓剝去外殼後,放入熱水中浸泡一會,比較容易去掉核;

2、銀耳和蓮子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後轉小火煮約40分鐘至銀耳黏稠;

3、隨後倒入紅棗肉和桂圓肉,小火煮約30分鐘即可。


做法二

材料:

主料:銀耳

輔料:桂圓(干)、枸杞子、棗(干)

調料:冰糖

1、銀耳洗淨用溫水充分泡發,去蒂後掰小塊。

2、桂圓乾、枸杞、紅棗洗淨備用。

3、冷水入銀耳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

4、加冰糖往一方向攪拌。

5、待小火燉1小時後,放入桂圓。

6、放入紅棗繼續燉1小時。

7、等銀耳大部分熬化、湯汁粘稠,撒入枸杞後關火。


小貼士

1、銀耳泡發時冬天可用溫水,不要用熱水,這樣會影響銀耳漲發的數量而且也會影響 其泡發質量使其口感粘軟。

2、此款甜羹燉煮時間不要過短,不然就燉不出粘稠有膠質的濃汁湯了。


飲食宜忌

中國的草藥書籍「本經」中記載到,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而現代的藥理學則發現,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C、微量鈣多種氨基酸等豐富的營養成份。

1、紅棗雖好,但吃多了會脹氣,因此應注意控制食量。濕熱重、舌苔黃的人不宜食用。

2、月經期間,一些女性會出現眼腫或腳腫的現象,其實這是濕重的表現,這些人就不適合服食紅棗,因為紅棗味甜,多吃容易生痰生濕,水濕積於體內,水腫的情況就更嚴重。如果有腹脹的人,也不適合喝紅棗水,以免生濕積滯,越喝肚子的脹風情況越無法改善。體質燥熱者,也不適合在月經期間喝紅棗水,這可能會造成經血過多。

3、過量食用有損消化功能紅棗可以經常食用,但不可過量,否則會有損消化功能、造成便秘等症。此外,紅棗糖分豐富,尤其是製成零食的紅棗,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吃,以免血糖增高,使病情惡化。如果吃得太多紅棗,又沒有喝足夠的水,會容易蛀牙。

4、一般人不宜過量食用,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者,以及孕婦、兒童宜少食;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必須忌食紅棗。

5、與紅棗相剋的食物有:蟹,易患寒熱。蝦,中毒。蔥、蒜,消化不良。胡蘿蔔,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魚,消化不良。


其他做法

食材

主料

干銀耳15g、桂圓10顆、紅棗3顆

輔料

百合適量、蓮子適量、冰糖適量

步驟

1.百合、蓮子用清水沖洗一遍,再用清水浸泡2個小時左右。

2.把干銀耳用清水泡軟。

3.泡發後的銀耳去蒂,洗淨後撕成小朵。

4.把蓮子去芯,如果不怕苦,建議不去芯。

5.鍋里一次性加夠清水。

6.將銀耳、蓮子、百合一同放入鍋里,放入適量冰糖,大火燒開。

7.桂圓去殼去核,紅棗用清水浸泡5分鐘,洗淨後去核。

8.銀耳湯大火燒開後,把桂圓、紅棗放入鍋里,轉小火慢慢熬。

9.當湯汁粘稠、食材都熟了之後,就關火。

10.不開蓋,燜5分鐘,湯汁稍涼盛出即可食用。


小貼士

1.銀耳具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壯身、補腦、提神、美容、嫩膚、延年益壽之功效。它能提高肝臟解毒能力,保護肝臟功能,它不但能增強機體抗腫瘤的免疫能力,還能增強腫瘤患者對放療、化療的耐受力。

2.桂圓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很適合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貧血和病後體虛的人食用。


營養價值

桂圓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很適合失眠健忘,神經衰弱,貧血和病後體虛的人食用。

女性桂圓來用來養血潤膚,安神助眠效果非常好。

中老年人和體虛的人在冬天經常食用,可補氣血,恢復元氣,抵禦風寒,延緩衰老。

孕婦、肝火旺,咳嗽、哮喘者不宜吃。

桂圓銀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陰、潤肺,桂圓中含有葡萄糖、維生素、蔗糖等物質,營養豐富,有補心安神,養血益脾之效。是人們視為滋補良品,還具有生津、益氣、補腦、強心之功效。不但適宜於一切婦孺、病後體虛者,且對女性具有很好的嫩膚美容功效。

大棗維生素C含量為水果之冠,每百克鮮棗的維生素C含量為柑橘的8-17倍、香蕉的50-100倍、蘋果的50倍,有「活維生素丸」之稱,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等功效。銀耳羹濃甜潤滑,美味可口,有較強的滋補健身功能,是傳統的潤膚養顏佳品


小貼士

不必加糖,紅棗和桂圓都有相當的甜度,味道已經足夠。常常要浮動一下鍋底,防止粘鍋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