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鱗扁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鱗扁莎

紅鱗扁莎:學名Pycreus sanguinolentus)屬莎草科扁莎屬。一年生草本。稈叢生,扁三棱形。在本屬中它的特點是:鱗片邊緣紅褐色。是一種分布廣泛的農田雜草,但有醫藥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紅鱗扁莎

拉丁學名: Pycreus sanguinolentus (Vahl) Nee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莎草目

科: 莎草科

亞科: 藨草亞科

族: 莎草族

屬: 扁莎屬

亞屬: 扁莎亞屬

種: 紅鱗扁莎

分布區域: 中國。地中海、中亞細亞、非洲、東南亞、蘇聯阿穆爾州。

形態特徵

一生年草本。根為鬚根。稈密叢生,高7-4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 。葉稍多,常短於稈,少有長於稈,寬2-4毫米,平張,邊緣具白色透明的細刺。苞片3-4枚,葉狀,近於平向展開,長於花序;簡單長側枝聚傘花序具3-5個輻射枝;輻射枝有時極短,因而花序近似頭狀,有時可長達4.5厘米,由4-12個或更多的小穗密聚成短的穗狀花序;小穗輻射展開,長圓形、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毫米,寬2.5-3毫米,具6-24朵花;小穗軸直,四棱形,無翅;鱗片稍疏鬆地復瓦狀排列,膜質,卵形,頂端鈍,長約2毫米,背面中間部分黃綠色,具3-5條脈,兩側具較寬的槽,麥稈黃色或褐黃色,邊緣暗血紅色或暗褐紅色;雄蕊3,少2,花葯線形;花柱長,柱頭2,細長,伸出於鱗片之外。小堅果圓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雙凸狀,稍腫脹,長為鱗片的1/2-3/5,成熟時黑色。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谷、田邊、河旁潮濕處,或長於淺水處,多在向陽的地方。

分布範圍

分布很廣,產於東北各省、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區均常見到;也分布在地中海區域、中亞細亞、非洲、越南、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至日本、蘇聯阿穆爾州。

主要價值

根:用於肝炎。 全草:清熱解毒,除濕退黃。

防除技術

芽前:草坪寧4號0.036克/平方米,兌75毫升/平方米,普遍噴粗霧,噴後澆灌數次,要求澆透。生長期:草坪寧7號0.7毫升/平方米+草坪寧71號0.07克/平方米,兌水45毫升/平方米噴霧。具體方法:草坪寧7號100毫升+草坪寧71號10克,對水10千克,對紅鱗扁莎植株的基部噴透。關鍵要噴到雜草接近土表的部位。若紅鱗扁莎已開花,需加大用量,噴到雜草的基部。在第一遍噴後大約7天左右,對未噴到的或雖噴過,但藥量不夠的地方,點片補噴。噴後儘量推遲剪草,至少24小時不要澆水。

變種

矮紅鱗扁莎(變型)植株矮小,稈稍粗壯。簡單長側枝聚傘花序聚縮成近似頭狀花序;每一輻射枝具少數小穗。花果期8-10月。產於山西、河南;生長於河邊、水旁、潮濕處。也分布於中亞細亞、印度尼西亞。紅邊扁莎(變型)稈與葉均纖細;簡單長側枝聚傘花序頭狀,具少數小穗。花果期8-9月。產於山西、河北、四川;生長於沼澤、河邊、山溝等處。也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以及中亞細亞。黑扁莎(變型)稈纖細。葉狹。總苞片2枚;鱗片常呈黑褐色。花果期9-11月。產於四川、貴州、內蒙古;生長於河邊近水處。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