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米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米技術(英語:Nanotechnology)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目的在於研究於納米規模時,物質和設備的設計方法、組成、特性以及應用。納米科技是許多如生物物理化學等科學領域在技術上的次級分類,美國國家納米科技啟動計劃將其定義為「1至100納米尺寸尤其是現存科技在納米規模時的延伸」。納米科技的世界為原子分子、高分子、量子點集合,並且被表面效應所掌控,如范德瓦耳斯力、氫鍵、電荷、離子鍵、共價鍵、疏水性、親水性和量子穿隧效應等,而慣性和湍流等巨觀效應則小得可以被忽略掉。舉個例子,當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劇烈地增大時,開起了如催化學等以表面為主的科學新的可能性。

微小性的持續探究使得新的工具誕生,如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結合如電子束微影之類的精確程序,這些設備將使我們可以精密地運作並生成納米結構。納米材質,不論是由上至下製成(將塊材縮至納米尺度,主要方法是從塊材開始通過切割、蝕刻、研磨等辦法得到儘可能小的形狀(比如超精度加工,難度在於得到的微小結構必須精確)。或由下至上製成(由一顆顆原子或分子來組成較大的結構,主要辦法有化學合成,自組裝和定點組裝(positional assembly)。難度在於宏觀上要達到高效穩定的質量,都不只是進一步的微小化而已。物體內電子的能量量子化也開始對材質的性質有影響,稱為量子尺度效應,描述物質內電子在尺度劇減後的物理性質。這一效應不是因為尺度由巨觀變成微觀而產生的,但它確實在納米尺度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納米科技的神奇之處在於物質在納米尺度下所擁有的量子和表面現象,因此可以有許多重要的是應用,也可以製造許多有趣的材質[1]

歷史

1959年12月29日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出席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作出著名的演講《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提出一些納米技術的概念,雖然在當時仍未有「納米技術」這個名詞。他以「由下而上的方法」(bottom up)出發,提出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設計要求。他說道,「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並預言,「當我們對細微尺寸的物體加以控制的話,將極大得擴充我們獲得物性的範圍。」這被視為是納米技術概念的靈感來源。

196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久保亮五教授提出了量子限制理論,用來解釋金屬納米粒子的能階不連續,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使得人們對納米粒子的電子結構、型態和性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而納米科技一詞的定義是日本東京理科大學的谷口紀男教授在1974年提出。

1981年,掃描隧道顯微鏡[2]的發明被廣泛視為納米元年。

視頻

納米技術 相關視頻

納米技術(你最想知道的科學)
納米技術都是用來做什麼呢?納米材料有害嗎?

參考文獻

  1. 納米技術的定義_生活中哪些是納米技術 ,電子發燒友,2020-4-9
  2. 掃描隧道顯微鏡簡介 ,道客巴巴,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