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紙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紙張

中文名: 紙張

外文名: papers

詞 義: 紙的總稱

種 類: 有牛皮、A4紙、A3

紙 : 紙(紙) zhǐ 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紙張:紙的總稱。紙以張計,故稱。紙張一般為分:凸版印刷紙、新聞紙、膠版印刷紙、銅版紙、書皮紙、字典紙、拷貝紙、板紙等。[1]


引證解釋

指紙的總稱。紙以張計,故稱。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滿地都是包過了東西的紙張。」 曹禺《日出》第二幕:「你沒有從筆墨紙張里找出點 好處呢。」

紙張是印刷四大要素之一。我國出版印刷上所使用的紙張種類約有下列幾種:

原料紙張

道林紙(woodfree paper)

--紙張製作的材料為木漿。

模造紙(semi-woodfree paper)

--系模仿道林紙的,而其紙漿為舊紙,破布等。

銅版紙(coated paper)

--是以模造紙為紙芯,在其表面加上一層塗料並軋光,使紙面的纖維縫隙填滿,而印刷效果更佳,此種紙通常用來印製彩色印刷品。

雪面銅版紙(matt art paper)

--是於銅版紙之紙面再加塗料使之不反光,稱之。

聖經紙(bible paper)

--全木纖維紙漿所制之薄紙,常見用來印製聖經,故國內以聖經紙稱之。

再生紙

再生紙(Recycled Paper)

--廣義的說,將使用過的廢紙加以回收處理,製成再生紙漿,以其取代原木紙漿所產出來的紙類,都可以稱為再生紙。例如工業用即為廢牛皮紙箱作為主要的生產原料,一般紙板灰色的底層則以混合廢紙作為主要的生產原料,這些產品都可稱是工業用的再生紙。一般用於書寫、印刷的文化用紙則多是以漂白化學原木紙漿作為原料所製成,而此種紙亦可用廢紙原料來製造,所制出的文化用紙就稱為再生紙。美國環保署(EPA)規定:二次纖維含量不得低於百分之50的才能稱為為再生紙。我國則尚無國家標準

使用再生紙有如下優點:

1.可減緩森林資源砍伐速度,保護生態環境;

2.可延長垃圾掩埋場的使用年限;

3.可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4.可減輕眼睛閱讀之疲勞。

發明過程

西漢麻紙: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 與如今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係。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鑑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 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 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發展過程

紙的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 。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獨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關於竹紙的起源,先前有人認為開始於晉代,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從技術上看,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展以後,才能出現,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比較堅硬,不容易處理,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竹紙應該起源於唐以後,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展。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

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遍及南北各地。由於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興起了印書業,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硬黃」、五代的 「澄心堂紙」等,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 紙。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先前唐代用澱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藥」,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採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採用澱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着發行了紙幣。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並且行銷於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這一時期里,有關造紙的着作也不斷出現。如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着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而《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關於竹紙和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 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在選擇紙張的規格時,除了要注意紙張的幅面尺寸,還要選擇合適的定量。一般在滿足印刷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應儘量選擇定量較小的紙張,這樣可以降低出版物的成本。

選後注意

在所用紙張的品種和規格選定以後,還要十分慎重地選擇紙張的質量等級。也就是說,要熟悉各個造紙廠各種產品的特點和質量狀況,並隨時了解和掌握其變化情況。

在所選用的紙張品種、規格、生產廠家和質量等級確定之後,還要注意在出版印刷過程中最好使用一個廠家在同一時期生產的產品來印製同一本書。否則,由於不同廠家在不同時期生產的同一品種的紙張色澤往往有較大差別,將會使印製的書籍發生「夾芯」的現象。

1、凸版印刷紙:簡稱凸版紙,產品包裝形式有捲筒與平版之分。凸版紙定量為每平方米50克重至80克重。品號分為特號、一號、二號三 種。特號、一號凸版紙供印刷高級書籍使用,二號凸版紙主要用於印刷一般書籍、教科書、期刊。

2、新聞紙:又稱白報紙,包裝形式亦有捲筒與平版之分。新聞紙定量為51克左右,主要供印刷報紙、期刊使用。

3、膠版印刷紙:簡稱膠版紙,定量為60—180克,有雙面膠版紙和單面膠版紙之分。其中雙面膠版紙70—120克使用最廣。雙、單面膠版 紙品號都有特號、一號、二號三種。特號、一號雙面膠版紙供印刷高級彩色膠印產品使用;二號雙面膠版紙克供印製一般彩色印件;單面膠版紙主要用於印刷張貼的宣傳畫、年畫。

4、銅版紙:銅版紙系在原紙上塗布一層塗料液,經超級壓光製成。定量為90—250克,有雙面銅版與單面銅版紙之分。品號有特號、一號、二號三種。特號銅版紙供印刷150克以上網線的精緻產品使用;一號銅版紙供印刷120—150網線的產品使用;二號銅版紙可印刷120克以下網線的產品。銅版紙不耐摺疊,一旦出現摺痕,極難復原。

5、書皮紙:定量為80—120克,主要供書刊作封面使用。書皮紙有多種顏色,以便適應印刷各種不同封面的需要。

6、字典紙:分為一號、二號兩種,定量為25—50克,主要供印刷字典,手冊使用。字典紙吸濕性強,稍微受潮就會起皺。

7、拷貝紙:拷貝是英文copy的音譯,意思是複寫。拷貝紙主要用於印刷多聯單,適合於複寫、打字。由於拷貝紙呈半透明狀,在書刊印 刷中,主要用於裝幀有畫像頁的護頁使用。

8、板紙:定量在250克/平方米以上的紙稱為板紙,或叫紙板。板紙種類很多,書刊印刷所使用的板紙,主要是用於製作精裝書殼面的封 面壓榨紙板,和製作精裝書、畫冊封套用的封套壓榨紙板。紙板均為平版紙,封面壓榨紙板厚度一般分為1(毫米)、1.5(毫米)、2( 毫米)三種。封套壓榨紙板厚度有1(毫米)、1.2(毫米)、1.4(毫米)、2(毫米)、2.5(毫米)、3(毫米)等六種。紙板也用於製作紙質的包裝盒。

凸版紙

凸版紙是採用凸版印刷書籍雜誌時的主要用紙。適用於重要著作、科技圖書、學術刊物、大中專教材等正文用紙。凸版紙按紙張用料成分配比的不同,可分為1號、2號、3號和4號四個級別。紙張的號數代表紙質的好壞程度,號數越大紙質越差。凸版印刷紙主要供凸版印刷使用。這種紙的特性與新聞紙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由於紙漿料的配比與漿料的叩解均優於新聞紙,凸版紙的纖維組織比較均勻,同時纖維間的空隙又被一定量的填料與膠料所充填,並且還經過漂白處理,這就形成了這種紙張對印刷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與新聞紙略有不同,它的吸墨性雖不如新聞紙好,但它具有吸墨均勻的特點;抗水性能及紙張的白度均好於新聞紙。凸版紙具有質地均勻、不起毛、略有彈性、不透明,稍有抗水性有一定的機械強度等特性。

重量:(49~60)± 2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850×1168,880×1230;還有一些特殊尺寸規格的紙張。

捲筒紙規格:寬度787,1092,1575;長度約6000~8000m。

新聞紙

新聞紙也叫白報紙,是報刊及書籍的主要用紙;適用於報紙、期刊、課本、連環畫等正文用紙。新聞紙的特點有:紙質松輕、富有較好的彈性;吸墨性能好,這就保證了油墨了能較地固着在紙面上;紙張經過壓光後兩面平滑,不起毛,從而使兩面印跡比較清晰而飽滿;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不透明性能好;適合於高速輪轉機印刷。

這種紙是以機械木漿(或其他化學漿)為原料生產的,含有大量的木質素和其他雜質,不宜長期存放。保存時間過長,紙張會發黃變脆,抗水性能差,不宜書寫等。必須使用印報油墨或書籍油墨,油墨粘度不要過高,平版印刷時必須嚴格控制版面水分。

重量: (49~52)± 2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850×1168, 880×1230

捲筒紙規格:寬度787, 1092, 1575:長度約6000~8000m

膠版紙

膠版紙主要是供平版(膠印)印刷機或其他印刷機印製較高級彩色印刷品時使用,如彩色畫報、畫冊、宣傳畫、彩印商標及一些高級書籍封面、插圖等。

膠版紙按紙漿料的配比分為特號、1號和2號三種,有單面和雙面之分,還有超級壓光與普通壓光兩個等級。

膠版紙伸縮性小,對油墨的吸收性均勻、平滑度好,質地緊密不透明,白度好,抗水性能強。應選用結膜型膠印油墨和質量較好的鉛印油墨。油墨的粘度也不宜過高,否則會出現脫粉、拉毛現象。還要防止背面粘髒,一般採用防髒劑、噴粉或夾襯紙。

重量:50,60,70,80,90,100,120,150,180(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850×1168, 880×1230

捲筒紙規格:寬度787, 1092, 850:

銅版紙

銅版紙又稱塗料紙,這種紙是在原紙上塗布一層白色漿料,經過壓光而製成的。紙張表面光滑,白度較高,紙質纖維分布均勻,厚薄一致,伸縮性小,有較好的彈性和較強的抗水性能和抗張性能,對油墨的吸收性與接收狀態十分良好。銅版紙主要用於印刷畫冊、封面、明信片、精美的產品樣本以及彩色商標等。銅版紙印刷時壓力不宜過大,要選用膠印樹脂型油墨以及亮光油墨。要防止背面粘髒,可採用加防髒劑、噴粉等方法。銅版紙有單、雙面兩類。

重量:70,80,100,105,115,120,128,150,157,180,200,210,240,250(g/m2)其中:105,115,128,157(g/m2)進口紙規格較多

平板紙規格:648×953, 787×970, 787×1092(國內尚無捲筒紙)。889×1194為進口銅版紙規格。

其他紙

畫報紙

畫報紙的質地細白、平滑,用於印刷畫報、圖冊和宣傳畫等。

重量:65,90,120(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書面紙

書面紙也叫書皮紙,是印刷書籍封面用的紙張。書面紙造紙時加了顏料,有灰、藍、米黃等顏色。

重量:80,100,120(g/m2)

平板紙規格:690×960,787×1092

壓紋紙

壓紙紙是專門生產的一種封面裝飾用紙。紙的表面有一種不十分明顯的花紋。顏色分灰、綠、米黃和粉紅等色,一般用來印刷單色封面。壓紋紙性脆,裝訂時書脊容易斷裂。印刷時紙張彎曲度較大,進紙困難,影響印刷效率。

重量:120~40 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字典紙

字典紙是一種高級的薄型書刊用紙,紙薄而強韌耐折,紙面潔白細緻,質地緊密平滑,稍微透明,有一定的抗水性能。主要用於印刷字典、辭書、手冊、經典書籍及頁碼較多、便於攜帶的書籍。字典紙對印刷工藝中的壓力和墨色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印刷時在工藝上必須特別重視。

重量:25~40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毛邊紙

毛邊紙紙質薄而鬆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吸墨性較好。毛邊紙只宜單面印刷,主要供古裝書籍用。

書寫紙

書寫紙是供墨水書寫用的紙張,紙張要求寫時不洇。書寫紙主要用於印刷練習本、日記本、表格和帳薄等。書寫紙分為特號、1號、2號、3號和4號。

重量:45,50,60,70,80 (g/m2)

平板紙規格:427×569,596×834,635×1118,834×1172,787×1092

捲筒紙規格:787,1092

打字紙

打字紙是薄頁型的紙張,紙質薄而富有韌性,打字時要求不穿洞,用硬筆複寫時不會被筆尖劃破。主要用於印刷單據、表格以及多聯複寫憑證等。在書籍中用作隔頁用紙和印刷包裝用紙。打字紙有白、黃、紅、藍、綠等色。

重量:24~30 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560×870,686×864,559×864

郵豐紙

郵豐紙在印刷中用於印製各種複寫本冊和印刷包裝用紙。

重量:25~28 (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拷貝紙

拷貝紙薄而有韌性,適合印刷多聯複寫本冊;在書籍裝幀中用於保護美術作品並起美觀作用。

重量:17~20 (g/m2)

平板紙規格:787×1092

白版紙

白版紙伸縮性小,有韌性,摺疊時不易斷裂,主要用於印刷包裝盒和商品裝潢襯紙。在書籍裝訂中,用於簡精裝書的里封和精裝書籍中的徑紙(脊條)等裝訂用料。

白版紙按紙面分有粉面白版與普通白版兩大類。按底層分類有灰底與白底兩種。

重量:220,240,250,280,300,350,400 (g/m2)

平板紙規格:787×787,787×1092,1092×1092

牛皮紙

牛皮紙具有很高的拉力,有單光、雙光、條紋、無紋等。主要用於包裝紙、信封、紙袋等和印刷機滾筒包襯等。

平板紙規格:787×1092,850×1168,787×1190,857×1120

恰當合理地選擇和使用紙張,對於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和降低出版物的成本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做為出版印刷行業從事材料管理的人員,不但要根據本部門各個年度和季度的出版計劃,預先選擇所需紙張的品種和規格,而且要能根據出版計劃準確計算所需各種紙張的數量。還要能協調和指導印刷人員合理用紙,以便降低紙張消耗,提高經濟效益。

紙張選擇

紙張的選用包括選擇品種、規格和質量等級等幾個方面,不可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它方面。

在選擇紙張品種時,主要需根據欲印製的印刷品的特徵和所使用的印刷機類型進行選擇。印刷書刊中的彩色封面、插圖或廣告插頁等,可選用雙面銅版紙或雙膠紙;印刷商標等單面印刷品則可選用單面銅版紙或單膠紙;印刷字典、詞典、手冊等工具書宜選用字典紙或薄凸版紙;印刷一般書籍則可選用膠印書刊紙或凸版印刷紙。同樣是印刷一般書籍,如果欲在輪轉印刷機上使用需選用捲筒紙(平台輪印機除外),若計劃在一般平台上印刷則需選用平板紙;如果在膠印機上印刷應選用膠印書刊紙,若在凸版印刷機上印刷則選用凸版印刷紙就可以了。

印刷品的種類很多,要根據各種印刷品的具體特點選擇所用紙張的品種。

關於對紙張規格的選擇,涉及到書刊的用紙開法,因此有必要將一般書刊的紙張開法與常用的開本進行介紹。

全開紙

紙張生產部門按國家標準規定生產的紙張稱作全開紙,把一張全開紙裁切或摺疊成面積相等的若干小張,叫多少開數,裝訂成冊,即為多少開本。各種開本的規格,全國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全國各地印製出來的圖書,同一規格都是同樣大小的。

由於各種規格的紙張幅面大小不一樣,雖然都裁折成同一開數,其大小規格也不一樣,訂成書後,如統稱為多少開本就不確切了。我國以787*1092(mm)的紙為標準印張,用它來印成32開的書,叫做32開本。若以850*1168(mm)的紙來印成32開的書,因紙張幅面比標準印張大,故要冠一個「大」字,稱為大32開本。

開本選擇

開本的選擇,一般是根據書籍的性質、頁碼多少、讀者層次、使用條件等因素來決定的,沒有一定的硬性規定。書籍、期刊的開本,大多數是以2的幾何級數來裁切的,這樣便於在裝訂時使用機器摺疊成冊。較為常見的開本是16、32、64開本,最為常用的是32開本。

直開法

在長度方向開始下刀的2的幾何級數開法,也是普遍使用的基本開法即直開法。按照2的幾何級數開切,也可以在寬度方向開始下刀,這就是所謂的橫開法。

橫開法

橫開法使用很少,僅僅某些封面、插頁和特殊印刷品用紙,採用此種開法。

其它開法

為了出版中的特殊需要,有時採用非幾何級數的畸形開本,如12開、18開、20開、24開、28開、36開等。畸形開本不能用機器折頁,開料也比較麻煩,裝訂時要用手工操作,容易發生差錯,故一般書刊,特別是印數較多的書刊,一般極少採用。非幾何級數的畸形開法,還有三開法、五開法、七開法等。

用同樣的開數和開法印刷裝訂的書籍,開本的尺寸和面積卻隨着選用紙張的規格不同而異,因此在選用紙張時要十分注意紙張的規格。一般說來,比較有威嚴的文獻資料或社會名流的作品,往往採用850*1168(mm)的大規格紙,一般小說和其它普通書籍則大多採用787*1092(mm)的標準規格紙。另外還有一種國際上比較通用的規格880*1230(mm),我國已正式列入國家標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