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五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細說五行》,作 者:劉鴻玉 編,定 價:69,出 版 社:氣象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頁 數:296,裝 幀:平裝,ISBN:9787502974794。
書籍對於人類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1]的人也是無用的。 —— 烏申斯基[2]
內容簡介
五行,源自我國古代先民對宇宙自然構成要素的樸素認識,對古代科技和文化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今人在研讀古代科技文化典籍時會遇到較多與五行相關的史料,需要對古代五行學說有正確的認知。本書從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角度出發,依據相關古典文獻,以現代視角全面梳理了五行學說的思想起源、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演變,揭示了五行學說與我國古代天文學、物理學、中醫學、社會學、藝術學等的關係,從正反兩方面剖析了五行學說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影響。本書史論結合,嚴謹有據,有助於讀者客觀認識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適合研究和愛好中國古代文化的讀者閱讀參考。
目錄
五行綜述篇
一、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五行本源於「氣」
(二)五行是「道」的實體表現
(三)五行是太極系統運動的產物
(四)陽變陰合而生五行
(五)五行是三才運行的起點
二、五行學說對古代天文學和社會文化的廣泛影響
(一)五行上應於天
(二)五行下應於地
(三)五行是造化根源
(四)五行是人倫資始
三、五行學說處理天、地、人關係的基本思路
(一)「天人合一」是五行學說處理天人關係的準則
(二)尚中庸是五行學說解決天人問題的方法
(三)五常是五行學說處理人際關係的規範
四、五行學說的現實意義
(一)五行學說反映自然節律
(二)五行學說指導農事活動
(三)五行學說影響衣食住行
(四)由五行學說衍生文化觀念
五行源流篇
一、五行起源諸說
二、五行學說的演進
(一)五行概念的產生和發展
(二)五行關係認識的演進
三、五行學說史要點述略
(一)黃帝時期的五行學說
(二)夏商周時期的五行學說
(三)兩漢三國時期的五行學說
(四)唐宋時期的五行學說
(五)明清時期的五行學說
四、五行學說演進小結
五行基礎篇
一、「五行」的基本內涵
(一)「五行」釋義
(二)「五行」釋名
(三)五行主導四時
(四)五行位在五方
二、支幹的基本內涵
(一)支幹製作
(二)支幹總名
(三)天干別號
(四)地支別號
三、五行的形質功用
(一)何謂體性
(二)五行體性及由來
(三)五行形質的特徵
(四)五行功用的特徵
四、五行的生數和成數
(一)天地之數
(二)五行生數與成數
(三)五行生數
(四)五行成數
(五)五行生成數不過十
五、五行的相生相剋
(一)五行相生
(二)五行相剋
六、五行的表象體系
(一)氣化與易畫
(二)五行與四象
(三)五行與八卦
(四)五行與六十四卦
五行應用篇
一、五行應用原則
(一)從氣原則
(二)效法原則
二、五行基本應用
(一)用於曆法
(二)用於方位
(三)用於天文
(四)用於物理
(五)用於人體
三、人事取法五行
(一)儒商之道
(二)識人五法
(三)墨分五色
(四)戲曲五法
(五)太極形意之五行
(六)四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