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縉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縉雲縣是浙江省麗水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浙江省南部腹地、麗水地區東北部。縉雲縣東臨仙居縣,東南靠永嘉縣,南連青田縣,西接麗水市,西北界武義縣,東北依磐安縣,北與永康市毗鄰。東西寬54.6公里,南北長59.9公里,縣界全長304.4公里。總面積1503.52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五雲鎮,北距杭州175公里(公路262公里)。[1]

歷史沿革

現縉雲縣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

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五雲鎮。

今縉雲地,《禹貢》 " 揚州之域 " ,春秋戰國時屬吳越,秦代分屬會稽郡、閩中郡。西漢時為會稽郡地,分屬烏傷縣,東漢初改回浦為章安。漢末建安四年(199),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縉雲地分屬烏傷和松陽兩縣。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南境上浦鄉置永康縣,今縉雲北部為永康縣一部分。吳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松陽屬之:吳寶鼎元年(266),又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永康縣屬之。縉雲地分屬臨海郡之松陽縣和東陽郡之永康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開皇九年(589),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開皇十二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初廢東陽郡置婺州,大業初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改東陽郡為婺州,升永康為麗州,分置縉雲縣,屬麗州。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仍屬永康縣。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再置縉雲縣,因境內縉雲山而名,屬括州。天寶元年(742)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括州。大曆十四年(779)因避德宗諱(名適,音 kuò),改括州為處州,縉雲縣屬之。

五代時,縉雲縣為吳越國之地,仍為處州屬縣。宋時亦屬處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軍攻占處州,改處州為處州路。至正十九(1359年),朱元璋占處州,改處州路為安南府,旋改處州府。縉雲縣屬之。順治三年七月,縉雲入清。

明、清時,縉雲縣屬處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光復處州,處州成立軍政分府,縉雲縣屬之。

民國三年(1914年),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4 道,縉雲縣屬甌海道。十六年廢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縉雲縣直屬浙江省。1930年,浙江省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全省分為12個區域,縉雲縣屬第二特區。1935年,全省分為9個督察區,屬第九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全省裁併為6個行政督察區,7月又改為7個,縉雲縣先後屬第六區和第七區。

1949年5月,縉雲解放。9月,浙江省分為7個專區,縉雲縣屬第七專區。10月,第七專區改為麗水專區。1952年1月撤消麗水專區,縉雲縣屬金華專區。196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1968年11月麗水專區改稱麗水地區,縉雲縣屬之。2000年7月,撤消麗水地區,建地級麗水市,地域不變,縉雲縣屬之。

得名《隋書·地理志》:"括蒼有縉雲山。"貞觀元年,唐太宗按地理形勢,把全國分為十道,浙江屬江南道。縉雲山是江南道名山之一。唐《元和郡縣誌》:"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一統志》在縉雲縣東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縉雲山。縉雲縣因境內縉雲山而得名。

行政區劃

縉雲縣地處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區,位於北緯28°25′-28°57′,東經119°52′-120°25′,東臨仙居、永嘉,南連青田,西鄰蓮都、武義,北接永康、磐安,面積1503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為4.6平方公里,轄8鎮8鄉253個行政村。

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劃定,至12月底,全縣轄6個區,38個鄉鎮。

1950年6月,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建鄉建鎮方案,全縣劃分7個區,72個鄉鎮。

1951年5月,嚴溪鄉劃歸麗水縣。

1952年9月,水南鄉併入五雲鎮。

1953年4月,東金鄉分建東金鄉、石井鄉;9月,潘潭鄉劃歸磐安縣,五雲鎮改為縣直屬建制鎮。

1956年3月,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城區、仙都區,全縣劃分為6個區,3個鎮、35個鄉。

1958年9月,撤銷區、鄉鎮建制,以原來的區為基礎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原來的鄉為基礎建立管理區;管理區以下設生產隊。以縣直屬區為基礎建立紅旗人民公社,轄10個管理區;以原壺鎮區為基礎建立幸福人民公社,轄8個管理區;以原來新建區為基礎建立衛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盤溪區為基礎建立英雄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以原縉仙區為基礎建立紅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大洋區為基礎建立上遊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12月,分別改稱五雲、壺鎮、新建、盤溪、縉仙、大洋人民公社,習慣稱"大公社"。

1961年6-10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撤銷"大公社",恢復區建置;以38個管理區為基礎建立36個人民公社,習慣稱"小公社"。

1962年5月,撤銷縉仙區,將所轄陳嶺公社、溪港公社、安嶺公社劃歸仙居縣,其餘3個公社歸併盤溪區。同年6月,木南公社分設木栗公社、南溪公社,溶江公社分設溶溪公社、雅江公社。至此,全縣轄區4個區、35個人民公社。

1978年9月,五雲公社恢復為縣直屬建制鎮。

1980年4月,溪南公社分設溪南公社、小筠公社;8月,城南公社分設城南公社、長坑公社。

1981年2月,增設城郊區,轄原直屬公社及大洋區的方溪公社、石筧公社。3月,撤銷三合公社,建立浣溪公社、前路公社;撤銷雁嶺公社,建立雁門公社、嶺背公社;白六公社分設白六公社、括蒼公社。10月,新民公社、嶺背公社、雙溪公社、紅旗公社分別改稱白竹公社、唐市公社、雙溪口公社、舒洪公社。

1982年12月,撤銷胡源公社,建立胡村公社、桃源公社;撤銷新美公社,建立兆岸公社、方川公社;仙都公社分設仙都公社、城東公社。

1983年2月,壺鎮公社改為建制鎮。

1984年6月,完成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建制,恢復鄉鎮建制。11月,城西鄉分建城西鄉、黃店鄉;雙溪口鄉分建雙溪口鄉、上周鄉;撤銷東方鄉,建立臚膛鄉、靖岳鄉。是年全縣轄5個區、2個鎮、44個鄉。

1985年1月,新建鄉改為建制鎮;8月,舒洪鄉改為建制鎮。

1991年,新碧鄉、前村鄉分別改為新碧、大洋兩建制鎮。

1992年5月,撤區並鄉擴鎮,全縣設9個建制鎮、15個鄉,具體是:五雲鎮(其中原仙都鄉部分改設仙都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08年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調整,撤銷新碧鎮、城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五雲鎮;將新建鎮的岩沿、西岩、梅溪3個行政村劃歸五雲鎮管轄。撤銷新川鄉、雙川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建鎮。撤銷雁嶺鄉、白竹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壺鎮鎮。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大洋鎮。此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8個建制鎮、8個鄉(包括2個農村管理處),具體是:五雲鎮(包括仙都農村管理處、新碧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10年12月,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由644個調整為253個。

區劃詳情

2011年1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五雲鎮建制,建立五雲、新碧、仙都等3個街道辦事處,將新建鎮的宅基村、馬渡村劃歸新碧街道辦事處管轄,全縣設7個建制鎮、8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具體是: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五雲街道辦事處、新碧街道辦事處、仙都街道辦事處。

人口民族

2010年底,全縣總人口達45.32萬人(戶籍),其中男23.42萬人,女21.92萬人。民族以漢為主。2010年出生5802人,出生率12.8%;2989人,死亡率6.6%。自然增加2813人。總戶數12.29萬戶。非農業戶籍人口4.63萬人。年末常住總人口35.92萬人。

201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46.39萬人,比上年增長7.6‰。其中,男性人口23.92萬人,女性人口22.4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6%和48.4%。全年出生人口4474人,出生率為13.96‰;死亡人口2656人,死亡率為5.73‰;全年自然增長人口3818人,自然增長率為8.3‰。 年末全縣常住人口數36.18萬人,比上年增加0.17萬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8.38萬人,城鎮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達到了50.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縉雲縣是全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較多的縣之一。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縣有常住少數民族人口2072人,民族成份32個;登記在冊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7300人,民族成份37個。[2]

自然地理

縉雲縣內330國道、金麗溫高速公路、金溫鐵路縱貫南北,穿城而過,台金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北到省會杭州為2.5小時路程,到上海為4小時路程,已納入上海四小時交通圈,到台州為2.5小時。到周邊市所在地僅1-3小時路程。

金溫鐵路擴能改造將於2015年年底通行。高鐵站(縉雲西站)位於五雲鎮七里鄉。

縉雲縣地處武夷山--戴雲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段。地貌類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類,其中山地、丘陵約占全總面積的80%,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地勢自東向西北傾斜。

山脈大致以好溪為界,東部為括蒼山脈,西部為仙霞嶺余脈。東半部群峰崛起,地勢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東北部為大盤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為主;東南部為括蒼山盤踞,為中山地貌,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1500米,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層陷落,構成壺鎮、新建兩塊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廣闊綿延,為仙霞嶺與括蒼山的過度地段。全境地形具東南西三面環山,北口張開呈"V"型特徵。

氣候特點

全縣大部屬亞熱帶氣候 ,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日照充足。冰雹災害主要出現在3--8月間,為全省多雹中心地帶之一。由於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山後不同天"的垂直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29.2-24.5℃,極端最高溫達41.9℃,1月平均氣溫5-2.3℃,極端最低溫達-13.1℃。年平均降水量1437毫米,無霜期245天。

摺疊水文特徵 全縣河流均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條,分屬甌江、錢塘江、靈江三個水系。其中好溪為縣內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磐安縣大盤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穿境入麗水,幹流在境內長66.11公里 ,流域面積791.8平方公里。全縣水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13.69億立米方,人均占有水資源3321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總蘊藏量8.3萬千瓦,人均0.2千瓦。水和水力資源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自然資源

縉雲縣境內非金屬礦產極為豐富,已發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潤土、石英砂、螢石等。其中,沸石貯量約3億噸,居全國第四,質量第一。建材礦產以凝灰岩、花崗岩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為麗水市主要產糧區之一。 經濟發展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134.1億元,是2006年的2.2倍;財政總收入從6億元增加到13.3億元,年均增長17.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從2.9億元增加到6.6億元,年均增長18.4%;工業總產值連續突破200億元、300億元大關,達到352.7億元,年均增長26.2%;固定資產投資從24億元增加到44.3億元,年均增長13.1%;自營出口總額達5.4億美元,年均增長32.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7.5億元,年均增長17.5%。

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53.8億元,增長11.4%;固定資產投資74.1億元,增長76.1%,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14.5億元,增長9.2%;地方財政收入7.4億元,增長12.4%;工業總產值408.1億元,增長15.7%,在全市率先突破400億元大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3億元,增長18.1%;自營出口總額6.0億美元,增長10.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096元增加到2389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4087元增加到7995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從32.3億元增加到87.6億元。

2012年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農業總產值從8.9億元增加到12.4億元,特色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85%,"縉雲麻鴨"在全市首個列入國家遺傳資源畜禽品種目錄。

2012年工業:工業園區和壺鎮鎮工業總產值相繼突破100億元大關,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兩個試點"穩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名牌培育質量提升工程深入實施,企業規模迅速壯大。

2012年第三產業紮實推進,三產增加值從21.1億元增加到47.1億元,年均增長17.4%,新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個,旅遊總收入從6.4億元增加到26.5億元,在全市率先創建省級旅遊經濟強縣。

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3.8億元,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77.8億元,增長5.1%;地方財政收入8.7億元,增長16.9%;工業總產值461.5億元,增長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億元,增長16.1%;自營出口總額7億美元,增長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9元,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302元,增長13.5%。

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3億元,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18.2%;規上工業總產值390億元,增長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5億元,增長9.1%;財政總收入17億元,增長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6億元,增長1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66元,增長8.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6元,增長12.2%。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1年縉雲縣累計投入建設資金7.1億元,"三區互動"更加協調,中等城市發展框架有效拉開。中心鎮建設有序推進,壺鎮鎮列入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7.5億元,中心村培育、舊村改造、村莊整治等工作全面推進,農村通村公路、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完成山塘水庫除險加固110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26個,實現農民異地轉移8248人,灘坑水庫移民安置任務順利完成。

社保體系

2011年縉雲縣"五費合征"參保總人數從39.9萬人次擴大到74.8萬人次,城鄉醫療、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基本實現翻番。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省級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成投運。

歷史名人

潛說友(1216-1288)字君高,號赤璧子,縉雲塘頭(今舒洪姓王村)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進士,官至代理戶部尚書,封縉雲縣開國男。任臨安(今杭州)知府期間,重視疏浚西湖,修葺名勝,整修道路。主修《咸淳臨安志》。後遷任平江(今蘇州)知府。德佑元年(1275)元兵逼平江時棄城逃跑,在福州降元,任福州安撫使,被部將李雄殺死。

趙順孫(1215-1277)字和仲,縉雲北門人。南宋淳佑十年(1250)進士,曾任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經常與奸臣賈似道對抗,為賈所忌。度宗欲封趙為相,辭謝。蒙古軍南侵,襄陽危急,賈似道匿而不報,他竭力與之爭論,忿然出朝,因憂憤成疾而猝。著有《四書纂疏》、《孝宗系年錄》、《中興名臣言行錄》等書。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蹟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風景名勝

2001年仙都景區被評為國家首批 AAAA 級旅遊區。鼎湖峰號稱"天下第一奇峰",相傳為黃帝升天成仙之地。黃帝文化源遠流長,黃帝祠宇是中國南方朝拜軒轅黃帝的中心,已與陝西黃陵形成"北陵南祠"格局。景區逐步成為浙江西南旅遊熱點和影視天然攝影棚。仙都"奇峰異石"、"田園風光"、"黃帝文化"集於一身。

主要景點:仙都鼎湖峰黃帝祠宇步虛山、仙水洞、倪翁洞、仙女照鏡、老鼠偷油、獨峰書院、小仙都、黃龍寺、獼猴摘桃、飛舟、靈芝洞、角錐岩、八角洞、一線天、路堂洞。

仙都,在麗水市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岩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為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仙都風景名勝區由仙都、黃龍、岩門、大洋四大景區組成,由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峽、黃帝祠宇等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為166.2平方公里。其中,鼎湖峰,狀如春筍,直刺雲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稱「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 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相傳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架鼎煉丹,跨龍升天時,鼎塌成湖,故稱「鼎湖」。黃帝祠宇作為仙都風景名勝區最主要的人文景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構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倪翁洞又名初陽穀,相傳是老子學生、越國大夫范蠡的老師計倪,嫉俗遁世,隱居於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歷代摩崖石刻達60多處,是仙都風景區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倪翁洞中的「倪翁洞」三個篆字,是出時任縉雲縣令、李白族叔、著名小篆書法大家李陽冰所題,最負盛名。

地方特產

縉雲麻鴨有悠久的歷史,明成化版《處州府志》中就有記載。清光緒時開始建孵坊進行人工孵化。2011年6月縉雲麻鴨被國家農業部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

高山茭白縉雲縣大洋、前路、壺鎮等鄉鎮憑藉獨特的氣候優勢,所產茭白鮮嫩脆口、質優味美,逐漸在省內外市場打響了品牌。

縉雲燒餅政府已出政策,面向世界,大力支持推廣縉雲特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