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迪金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伯特·迪金森,1940年3月26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56年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學習自然科學、數學以及歷史、文學,獲得物理與化學學士學位。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系,師從多位世界級氣象學家攻讀動力氣象學,提出大氣中全球尺度擾動(由陸地和海洋的大尺度動力與熱效應激發的全球波),並先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碩士、博士學位。
1968年, 迪金森受邀加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在氣象學領域獲得多項開創性成果並贏得國際聲譽。他率先在地球熱圈動力學和輻射過程領域進行研究,成功開發出全球模型,並在後來對金星與火星的探測中得到證實,該模型目前還廣泛應用於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上層大氣(100公里以上)研究。70年代早期,在地球-氣候系統模型方面進行開創性研究,提出「全球溫度變化可以由大氣頂層淨輻射強迫的變化以及全球溫度對這種強迫的敏感度來理解」,後來成為溫室效應評估的基礎性理念。
八十年代初, 迪金森第一次提出關於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的論文,應用陸地表面過程參數方法於氣候系統模擬研究。為此開展長達二十餘年深入系統的研究。他是學術界公認的往返翱翔於大氣圈、生物圈、水圈、遙感與其它相關領域之間的帶頭人。他開發的計算機模式BATS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
1988年,迪金森被推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此後相繼任教於Univeristy of Arizona大氣科學系和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與大氣科學系,期間獲得美國氣象學會、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的所有高級研究獎勵。2002年到2004年,迪金森任AGU(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主席,繼續探索氣候模式中模擬陸地表面的概念,及其與大氣水循環、地區微氣候和水資源等實際問題的相互關係。在此期間,他與北京師範大學同行聯合開發的陸地模型CLM,已經成為共同氣候系統模型的核心,在中國作為標準範式廣泛使用。
迪金森是將遙感數據應用於氣候模擬領域的先驅,應用NASA最新遙感數據對陸地-大氣模式進行改進,在運用反照率和葉面積指數的觀測數據等諸多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地球物理、氣象科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前沿領域擁有卓越的學術影響力。2002年,基於在陸地表面模型方面工作的實際應用,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迪金森目前為Jackson School of Geo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榮譽教授、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中國教育部/ 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