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睺寺 |
中文名稱;羅睺寺 類別;中國文化遺產 地點;山西五台山 榮譽;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 文化遺蹟;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 創建於;唐代 |
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羅睺寺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羅睺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唐代時,羅睺寺是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為善住閣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萬曆年間,李彥妃為祈子登基許願,撥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經修葺。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它成為五台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1]
歷史現狀
羅睺寺既然已經從青廟變成黃廟,難怪羅睺寺文殊大殿內的騎獅文殊菩薩像面部並非金色而早呈乳白 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臥在蓮台上而不是站着或臥在磚台上;肩膀兩邊伸出肩花,花在分別放着經書和智慧劍。這些都體現了黃廟中文殊像的特點。
羅睺寺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配殿、廊房地產118間。寺的後殿有一個著名的"開花見佛"活動機關裝置,那是用寺院內的一棵"聖樹"做成的,成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點。殿中置有1座蓮花台,是一個轉盤,有水波形狀的雕刻。轉盤內側安裝了四方佛,二十四諸天和十八羅漢畫,中央有木質瓣。花瓣便會張開。當花瓣開放時,背對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會顯現出來。"開花見佛"之名,便由此得來。順彎曲的夾牆石道來到山門前,門兩旁的石獅,一雄一雌,碩大雄渾,威武壯猛。台懷中心區諸寺多雕有石獅,而唐代的遺作惟有此一處。山門裡一共四重大殿。這第一重為天王殿,內塑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分別是抱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大王,纏長蛇的西方廣目天王,持雨傘的北方多聞天王,民間稱他們為風(持劍者)、調 (抱瑟琶者)、雨(持傘者)、順(握蛇者)四神。第二座殿為文殊殿,內供文殊菩薩,不同於一般青廟,這裡的文殊菩薩面部為乳白色,而非貼金黃色,肩膀兩邊伸出了肩花,花上還放置了經書和智慧劍,文殊坐騎是臥在蓮花上,而不是站立磚台。這些都體現了黃教文殊造像的特點。第三座為大佛殿,內供釋迦牟尼佛(人間婆娑世界)、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合稱"三世佛"。三世佛前為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第四重殿裡的"開花現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內正 中高豎一朵蓮花,內含四尊佛像,有時八瓣蓮花會緩緩綻開,現出四方阿彌佛。其實,這是巧設機關人工操作的結果。這大蓮花與下面的大圓盤用通柱連在一起,當僧人在圓盤下的暗室驅動木輪,通柱即會轉動,蓮花隨之開啟或閉合,遂出現"開花現佛"景觀。另外,在圓台上塑24個神像,稱"二十四天"。
相關傳說
這開花現佛的製作與一段神奇傳說相關。山門內東側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張商英游五台山時, 親眼目睹樹頂呈現神燈,後人將這顆松樹尊為"佛樹"。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幹做成"開花現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
作為十大黃廟之一的羅睺寺還是漢藏民族團結的象徵。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眾來五台山朝拜幾乎都要到羅睺寺禮佛。
歷史記載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之子名"羅睺羅"。他十五歲隨佛出家當沙彌。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了阿羅漢果,被稱作"密行第一",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曾在羅寺所在地顯聖,並留下足跡。因此,羅寺即是祀奉羅睺羅的寺廟。羅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廟之一。這裡有引人入勝的"開花現佛"。在大殿裡裝置了木構圓形佛壇,壇上刻有水浪圖案,上塑十八羅漢;壇外方台上塑有二十四諸天及四大天王;佛壇正中裝置一朵三米多高的八瓣蓮花,每瓣大紅花瓣上繪有金色工筆佛像,四尊阿彌陀佛相背他坐花瓣中心。台下裝有機關,地下圓盤轉動,通過軸承,操縱花瓣一開一合,四尊佛像時隱時現;伴着花瓣的開合,台上水浪圖案和十八羅漢也隨之轉動,便出現了羅漢過江的情景,很富情趣。
寺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由姓羅姓喉的兩位藏族人合修此 寺,竣工後,為了揚名於世,易名為"羅睺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姑且不論有無姓羅姓睺的兩位藏族人修廟之事,只說羅睺寺稱之為"羅睺"者,更不是始於清乾隆年問。在唐代初期及中期.羅睺寺是大華嚴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閣院。後唐明宗至後唐末帝年間(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師巡禮五台山記道:"……廿一日,登善住閣.禮肉羅睺",這個記載就說明"羅睺"已被五台山佛教徒建殿設堂禮祀.但沒有單獨為寺。北宋時.宰相張商英在任提督點河東刑獄使期間,三次來五台山,作了《續清涼傳》。他寫道:在"羅睺殿"、"羅喉足跡堂"見神燈臨空。又見其屋宇摧弊,慾念他日完之."即以錢三萬付僧正省奇修建"。又五台山萬佛閣現存明萬曆三十一年立的《五台山諸寺名》碑,碑上也記有羅睺寺之名。由此可見.羅睺寺之名始於清乾隆年間的說法是不對的。
第二種說法是"西方十六祖"說。寺內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製碑記雲"唯茲羅睺寺者,其地近文殊現相處,其取義似皈依西方十六祖"。所謂西方十六祖,即指中國佛教禪宗創立古天竺佛教二十八祖中的第十六祖羅睺羅多.略日羅睺羅尊者,為公元三世紀人。羅睺寺是否由他而得名,康熙皇帝也說是"似",仍屬不確。
第三種說法認為與佛太子有關。羅睺,也寫作"羅睺羅"、"羅護羅"、"羅怙羅",意譯為"覆障"、"障目"、"執日"。據《佛本行集經·羅喉羅因緣品》等佛教經典記載,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在俗時的兒子。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輸陀羅。釋迦牟尼29歲時,有感於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捨棄宮廷生活,離開父母、妻子,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後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悟通了諸法無常和緣起諸理,開始傳教。傳說,羅睺羅在母親肚裡懷了6年,於釋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時.他應父親淨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國省親,認子釋疑。而後佛叫舍利弗勸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大目犍連為他剃頭,舍利弗為他說沙彌十戒,為佛教有沙彌之始。沙彌指7歲以上、20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羅喉羅因是淨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僧團中地位很高,經常受到稱讚。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教育他嚴持毗尼、精進修道。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得阿羅漢聖果。佛陀讚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喉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着。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羅喉羅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全國許多地方有奉祀羅睺羅的寺廟。五台山也不例外。五台山佛教徒說,羅睺羅曾在寺中顯聖,並留下足跡。因此,羅睺羅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參詣的地方。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羅睺寺、菩薩頂和顯通寺 , 百度 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