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11點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4/4e/%E7%BD%97%E9%A9%AC11%E7%82%B9%E9%92%9F.jpeg)
《羅馬11點鐘》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名作。
這是1952年拍攝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又一部著名作品。
影片的編導德·桑蒂斯(1917—),是新現實主義電影奠基人之一和始終不渝的捍衛者。從1947年開始,他拍攝了一系列優秀的新現實主義影片,其中《悲慘的追逐》(1947)獲第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橄欖樹下無和平》(1950)獲得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一年長的道路》(1958)獲1959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1]。
簡介
《羅馬11點鐘》是德·桑蒂斯根據1951年初羅馬發生的一幢大樓招工時發生樓梯倒塌的真實事件編寫的。它記敘了羅馬某事務所,因招收一名女打字員,結果從一樓到四樓整個樓道擠滿了應聘者,由於年久失修的樓梯經不起人們的擠壓,終於在中午11點鐘時,發生了樓梯倒塌、人員傷亡的慘禍。初稿寫成後,他又接受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著名劇作家柴伐梯尼的意見,委託當時年輕的助理導演佩特里(後來成為意大利政治電影的著名導演和代表人物)對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再次進行深入調查訪問,然後進一步根據調查訪問中所獲得的大量感性材料和豐富的細節(共有10萬餘字的調查報告),修改豐富了劇本。因此,影片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2]。
由於這部影片劇本事件的真實性和新現實主義電影所強調的紀實性的特點,整個影片它不追求完整的「情節鏈」,而着重於人物生活片斷場面和細節的表現。
我們可以看到,在影片中沒有什麼貫串人物和情節主線:影片中沒有一兩個稱得上主人公的中心人物,她們只是一群失業的應聘者,她們彼此間也不曾發生過什麼難解難分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另外的什麼人插進來跟這群失業者作對,影片只是如實地記敘了這一群年輕的失業婦女,她們在應聘打字員這一天之內的遭遇和不幸的命運。
影片平靜地在記敘着生活,電影鏡頭不時地似乎帶隨意性地拍攝下了一組組不同的場面和人物:上百名婦女一大早就在大門外排着隊等待着招聘應試,等待着決定她們命運的時刻的到來;姑娘們要求女看門人早些開門,女看門人竟怪姑娘們吵醒了樓里的人,雙方爭吵起來。一個年輕的姑娘的母親來到隊伍前,看到自己的女兒在隊伍中畏縮不前,大為惱火,大聲嚷嚷着,說她女兒一夜未睡,來得最早,應排第一名。應聘者中的一個姑娘跟一個過路的大兵萌發了愛情,他們二人談得難捨難分,十分親熱。考試開始了,大家前推後擁地一個一個全擠壓在盤旋而上的樓梯上,心情焦急,各不相讓。有人向前擁,有人想插隊……突然,樓梯坍塌了,慘叫聲,哭號聲和樓梯坍塌的聲音,混成一片……剛談過戀愛的被砸死。想插隊的因受責難而內疚,精神上受到強烈的刺激。那母女倆,女兒奇蹟般地沒受一點傷,母親腿部受了傷,躺在病床上,母女倆正相擁着淚流滿面地慶幸着死裡逃生……日近傍晚,在這座樓前,早已人去樓空,可是在它的圍牆前,仍有一個姑娘等在那兒,期待着填補那個打字員的空缺……
我們看到,影片中就是這樣表現了這一群失業者排隊應試的幾個片斷的場面,以及一些細節的穿插和點綴,沒有貫串的矛盾衝突,甚至主要的矛盾對立面也沒有出現;那一群應聘者中也沒有貫串的主要人物或中心人物。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失業的應聘者,本來都是從四面八方臨時湊到一起來的——這樣寫,恰恰更接近於生活的真實。
影片在結構上,雖然沒有貫串情節和中心人物,是一部具有紀實風格的散文化結構的影片,但我們看影片時,感到它並不給人以雜亂散漫的印象。我們看到,導演在影片中除了將一個個散放的人物故事圍繞着塌樓事件展開外,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還通過娜佳這個人物,將開頭結尾呼應串聯起來。
視頻
羅馬11點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Netflix電影《羅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新浪網,2019-02-25
- ↑ 電影譯製片經典之三十一:《羅馬十一點鐘》,個人圖書館,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