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翁山蘇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翁蘇姬山

圖片來自upmedia

翁蘇姬山(Aung San Suu Kyi;1945年6月19日),緬甸政治家及作家,前國務資政及{緬甸總統府辦公室部長,被視為實際上的緬甸總理政治地位僅次於緬甸總統。翁山蘇姬是全國民主聯盟創辦人之一。翁山蘇姬生於緬甸仰光,父親是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昂山將軍。

介紹

1990年其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後20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受各界人士與國際特赦組織持續援助,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才獲釋。2013年3月1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國民主聯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主席一職。

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4月她成功當選緬甸國會人民院議員,並於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2016年起她在緬甸政府任職時,因緬甸羅興亞人迫害事件受到國際社會批評。

2016年3月接任緬甸外交部、總統府事務部部長,並短暫兼任教育部、能源部部長[1][2]。4月同時出任新設置的國務資政一職,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成為實際上的領導人。

2021年2月1日清晨,她和其他政府高官在軍方政變中被拘留。

名稱

翁山蘇姬的名字由其家人姓名而來,昂山來源於其父親,Suu來源於祖母,Kyi則源自她母親杜欽季。她也常常被稱為「杜翁山蘇姬」(Daw Aung San Suu Kyi),「杜」在緬甸語中是一種對年長女性的敬稱,即「女士」[3]

生平

早年

1945年6月19日,翁山蘇姬於仰光出生。1947年,她父親翁山將軍為緬甸獨立與英國談判,同年被政敵暗殺。1960年,15歲的翁山蘇姬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1964年,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邁克·阿里斯。兩人在1972年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兒子。翁山蘇姬之後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

政治生涯

1988年,為照顧生病的母親,翁山蘇姬返回緬甸。同年緬甸發生「8888民主運動」,長期執政的軍政府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領袖吳奈溫將軍下台,但是爭取民主的示威群眾最終遭到軍隊血腥鎮壓。新的軍政府隨後掌權。

1988年3月,當昂山素姬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正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隊和警察的殘酷鎮壓,共有兩百多名無辜民眾死難,舉國瀰漫着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深受聖雄甘地非暴力理論影響,翁山蘇姬開始參與政治,並致力於推行民主制度。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雪德宮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昂山素姬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眾發表演說。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並不受威脅所影響。「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在集會上,她慷慨激昂的演說,令在場的民眾印象深刻。其實,她並不喜歡政治,想當作家,「但是,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昂山素姬認為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因為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在《自由》一書中,昂山素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姬組建了全國民主聯盟[4],並出任主席和總書記。民盟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昂山素姬實行軟禁,以阻止她參與1990年的大選並進行選舉宣傳。在此後20年她一直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而獲自由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緬甸新政府集體宣誓就職 ,新華網
  2. 翁山蘇姬放權剩2部長 法新社:為了控制總統 ,自由時報
  3. Myanmar Family Role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緬甸政府. [24 Sept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26日). 
  4.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2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18日).  (Note: The date is in the "description" meta element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be verified by viewing the page HTML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