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家(史鐵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老家》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家

常要在各種表格上填寫籍貫,有時候我寫北京,有時候寫河北涿州,完全即興。寫北京,因為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大約死也不會死到別處去了。寫涿州,則因為我從小被告知那是我的老家,我的父母及祖上若干輩人都曾在那兒生活。查詞典,籍貫一詞的解釋是:祖居或個人出生地。——我的即興碰巧不錯。

可是這個被稱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歲的春天才第一次見到它。此前只是不斷地聽見它。從奶奶的嘆息中,從父母對它的思念和恐懼中,從姥姥和一些親戚偶爾帶來的消息裡面,以及從對一條夢幻般的河流——拒馬河——的想象之中,聽見它。但從未見過它,連照片也沒有。奶奶說,曾有過幾張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銷毀了。    四十六歲的春天,我去親眼證實了它的存在;我跟父親、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幾小時汽車到了老家。涿州——我有點兒不敢這樣叫它。涿州太具體,太實際,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虛虛幻幻,更多的是一種情緒,一種聲音,甚或一種光線一種氣息,與一個實際的地點相距太遠。我想我不妨就叫它Z州吧,一個非地理意義的所在更適合連接起一個延續了四十六年的傳說。

然而它果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有殘斷的城牆,有一對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叢生的黃土據說是當年鐘鼓樓的遺址,當然也有嶄新的酒店、餐館、商廈,滿街的人群,滿街的陽光、塵土和叫賣。城區的格局與舊北京城近似,只是縮小些,簡單些。中心大街的路口聳立着一座仿古牌樓(也許確鑿是個古蹟,唯因旅遊事業而修葺一新),匾額上五個大字:天下第一州。中國的天下第一着實不少,這一回又不知是以什麼為序。    我們幾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親、伯父和叔叔一路指指點點感慨萬千:這兒是什麼,那兒是什麼,此一家商號過去是什麼樣子,彼一座宅院曾經屬於一戶怎樣的人家,某一座寺廟當年如何如何香火旺盛,廟會上賣風箏,賣兔爺,賣蓮蓬,賣糖人兒、麵茶、老豆腐……廟後那條小街曾經多麼僻靜呀,風傳有鬼魅出沒,天黑了一個人不敢去走……城北的大石橋呢?哦,還在還在,倒還是老樣子,小時候上學放學他們天天都要從那橋上過,橋旁垂柳依依,橋下流水潺潺,當初可是Z州一處著名的景觀啊……咱們的小學校呢?在哪兒?那座大樓嗎?哎哎,真可是今非昔比啦……

我聽見老家在慢慢地擴展,向着塵封的記憶深入,不斷推新出陳。往日,像個昏睡的老人慢慢甦醒,唏噓嘆惋之間漸漸生機勃勃起來。歷史因此令人懷疑。循着不同的情感,歷史原來並不確定。    一路上我想,那麼文學所求的真實是什麼呢?歷史難免是一部御製經典,文學要彌補它,所以看重的是那些沉默的心魂。歷史慣以時間為序,勾畫空間中的真實,藝術不滿足這樣的簡化,所以去看這人間戲劇深處的複雜,在被普遍所遺漏的地方去詢問獨具的心流。我於是想起西川的詩:我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甦醒/……/我閱讀一個家族的預言/我看到的痛苦並不比痛苦更多/歷史僅記錄少數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

我的老家便是這樣。Z州,一向都在沉默中。但沉默的深處悲歡俱在,無比生動。那是因為,沉默着的並不就是普遍,而獨具的心流恰是被一個普遍讀本簡化成了沉默。    汽車緩緩行駛,接近史家舊居時,父親、伯父和叔叔一聲不響,唯睜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舊宅錯錯落落幾乎鋪開一條街,但都久失修整,殘破不堪。「這兒是六叔家。」「這兒是二姑家。」「這兒是七爺爺和七奶奶。」「那邊呢?噢,五舅曾在那兒住過。」……簡短的低語,輕得像是怕驚動了什麼,以致那一座座院落也似毫無生氣,一片死寂。    汽車終於停下,停在了「我們家」的門口。    但他們都不下車,只坐在車裡看,看斑駁的院門,看門兩邊的石墩,看屋檐上搖動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樹梢……伯父首先聲明他不想進去:「這樣看看,我說就行了。」父親於是附和:「我說也是,看看就走吧。」我說:「大老遠來了,就為看看這房檐上的草嗎?」伯父說:「你知道這兒現在住的誰?」「管他住的誰!」「你知道人家會怎麼想?人家要是問咱們來幹嗎,咱們怎麼說?」「胡漢三又回來了唄!」我說。他們笑笑,笑得依然謹慎。伯父和父親執意留在汽車上,叔叔推着我進了院門。院子裡沒人,屋門也都鎖着,兩棵棗樹尚未發芽,疙疙瘩瘩的枝條與屋檐碰撞發出輕響。叔叔指着兩間耳房對我說:「你爸和你媽,當年就在這兩間屋裡結的婚。」「你看見的?」「當然我看見的。那天史家的人去接你媽,我跟着去了。那時我十三四歲,你媽坐上花轎,我就跟在後頭一路跑,直跑回家……」我仔細打量那兩間老屋,心想,說不定,我就是從這兒進入人間的。    從那院子裡出來,見父親和伯父在街上來來回回地走,向一個個院門裡望,緊張,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沒人,處處都安靜得近乎怪誕。「走嗎?」「走吧。」雖是這樣說,但他們仍四處張望。「要不就再歇會兒?」「不啦,走吧。」這時候街的那邊出現一個人,慢慢朝這邊走。他們便都往路旁靠一靠,看着那個人,看他一步步走近,看他走過面前,又看着他一步步走遠。不認識。這個人他們不認識。這個人太年輕了他們不可能認識,也許這個人的父親或者爺爺他們認識。起風了,風吹動屋檐上的荒草,吹動屋檐下的三頂白髮。

[1]

作者簡介

史鐵生,漢族,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