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有所為 晚景更美(程根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老有所為 晚景更美》中國當代作家梁德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有所為 晚景更美

近日,報端上的一則新聞引起筆者的興趣。上海金山縣漕涇鎮建國村農婦阮四娣,72 歲才開始習畫,90歲時成「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得一、二等獎。她的驚人成就,被《世界現代美術大典》吸收入典,並頒發《世界藝術名人證書》。一個普通農婦,在老年時取得如此成就,讓人讚嘆和深思。

於是,筆者隨手搜集了一些名人大家的平生故事,發現像陳四娣一樣老有所為的大有人在,趣聞軼事也很多。我國文壇巨星、榮獲「人民作家」、享年102歲的巴金,晚年著述不斷。他在20世紀80年代得了帕金森氏症,行動不便,寫一個字有時要花幾分鐘時間。但頑強的他,校完了10卷本的《巴金譯文集》,每卷寫了激情洋溢的《代跋》。編好所有的譯稿,交出10篇《代跋》,巴金晚年向社會奉獻出了他的偉大之作:五卷本的《隨想錄》和一座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晚年生活如此出彩,是老有所為的範例。

國外類似的例子也有很多。塞繆爾·尤爾曼是德裔美國人,70歲才開始寫作成名,他的作品《年輕》膾炙人口。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作家,他82歲還寫了著名的小說《我不能沉默》。意大利雕刻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在88歲高齡時設計了聖瑪麗大教堂。畢加索是西班牙大畫家,88歲那年就畫了165幅畫,平均兩天一幅。90歲時,還從事雕刻藝術活動。溫思頓·丘吉爾於1940 年至1945 年出任英國首相,他82 歲時寫了一部四卷著作,名為《講英語人民的歷史》。

無數的事例說明,人到老年,同樣可以創造奇蹟。只要心懷大志,老有所為,服務社會,繼續體現人生的價值,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心有多高,夢想就有多大。老年人同樣可以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的實現。

人終有老的一天,當從忙碌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如何度過晚年生活,是擺在老人們面前的緊要課題。現實中,有的人對晚年生活沒有任何準備,無所適從,無所事事過日子的人並不少見。更有的迷上麻將,成天沉迷於「四方城」中,影響了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老來反而染上一些不良習性,這種老年生活很難說得上是充實、快樂的,更談不上對事業的繼續追求,去實現更為遠大的理想。

或許,有的老年人有這樣的想法:年輕時當然要追求事業,退下來就該休息了,無所謂什麼事業不事業了。這類想法有失偏頗。雖然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並不等於就沒有事業了,更不等於只能無所事事地過日子。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老年人發揮餘熱,繼續為社會作貢獻。有的著書立說,有的上老年大學「充電」,有的發揮自身才能和特長,傳授各種技藝……這些都是晚年生活的內容,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事業。無論對社會、家庭,還是個人,都有莫大好處。

對事業的追求,可以使人充實,感受到精神的慰藉。有了事業,人生無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嚮往的綠洲。在對事業的不斷奮鬥、追求中,鬱悶、孤獨和煩惱都被排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愉悅和滿足。同時,也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保持年輕人一般的活力。

願老年朋友們,在晚年都能有自己的一份事業。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老有所為,讓晚年生活多姿多態,過得充實而愜意。[1]

作者簡介

梁德榮,筆名劉念、劉一念。祖籍福建武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