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得烈座堂 (東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安得烈座堂 |
---|
|
聖安得烈座堂(日語:聖アンデレ主教座聖堂,英語:St. Andrews Cathedral)是日本聖公會東京教區的座堂,由加拿大籍傳教士亞歷山大·克羅夫多·蕭(Alexander Croft Shaw)於1879年設立[1],座堂現在的建築是於1996年改建啓用。該教區是日本聖公會的11個教區之一,教區內有超過40座教堂,其中多數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後期。
歷史
草創期
明治天皇在1873年(明治6年)宣布廢除對基督教的禁令後,英國英國聖公會差會(SPG)派遣加拿大籍傳教士亞歷山大·克羅夫多·蕭(Alexander Croft Shaw)和愛爾蘭籍傳教士威廉·波爾·懷特(William Ball Wright)9月來日傳教[2]。二人初抵日本時寄居於福澤諭吉家中,並在東京築地開設英語私塾(立教學院前身)。
後於1875年在靈南坂陽泉寺開始為在日英國人舉行彌撒,以及正式對日本人進行傳教。蕭氏在福澤諭吉協助下於1877年購入現在教會所在的芝榮町(今芝公園三丁目)土地自設居所。其後於1879年6月4日蕭氏在購得用地內以紅磚築成聖堂,俗稱「公使館教會」,提供東京在住的英國人英語彌撒和以日本人為對象的日語彌撒。該紅磚建築興建資金大部份是來自在東京居住的外國人捐助所得,由經手工部大學校的英籍法裔建築師查爾斯·波昂維爾設計。其及後於1894年東京地震中損壞,禮拜堂於翌年以臨時木造建築繼續運作。
1886年,愛德華·別克司蒂(Edward Bickersteth)主教來日籌組日本各地教會整合事宜,翌年以聖安得烈教堂為首組建「日本聖公會」。另外,蕭氏在主教來日後曾多次前往輕井澤,期間在當地成立教會並另闢避暑別莊,被譽為「輕井澤之父」。1902年,蕭氏歿後由今井壽道接任牧師,日本人信眾專用聖堂也於同年落成,緩和教堂不敷使用的情況。
二戰及戰後復原
1940年,《宗教團體法》實行,各宗教團體被要求整合並向國家主義傾斜,聖安得烈教會更名為「芝聖公教會」。1902年落成的聖堂在1944年的東京大空襲中燒毀。二戰後以野瀨秀敏為首的聖職與信眾展開教堂的復原運動,並在聖堂原址信眾提供的戸外倉庫作為禮拜堂復辦彌撒。
1948年,聖堂暫移至由水交社贈與的車庫改造而成臨時禮拜堂兼集會所。聖堂的新建築在各方援助下於1949年落成,並於翌年祝聖。1956年,英語專用的禮拜堂(現聖奧本教堂)落成後,聖安得烈教堂停止舉行英語彌撒。1986年,聖安得烈座堂正式併入日本聖公會東京教區。
參考文獻
- ↑ 聖アンデレ教会 - 日本聖公会東京教区. 日本聖公會東京教區.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2) (日語).
- ↑ 教会のプロフィール - 聖アンデレ教会. 聖安得烈座堂.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5)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