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樂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聚樂第 |
---|
|
聚樂第是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豐臣秀吉於京都內野(平安京大內裏遺址東北,今京都市上京區)興建的城郭兼邸第,但是前後存在期間只有八年,至今尚有不少未知之處。天正15年9月13日(1587年10月14日),豐臣秀吉逐步統一日本後,將統治中心從大坂城遷移至此,天正19年12月28日(1592年2月11日),秀吉讓關白之位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成為秀次的居城,秀吉則以太閤身分遷往伏見城,持續實際號令天下。
文祿4年(1595年)7月,秀吉勒令驅逐至高野山(和歌山縣)出家後的秀次切腹,妻子與家臣大半處決。聚樂第亦於同年8月以降全面拆除,統治中心由聚樂第轉移至伏見城。
名稱
聚樂第自天正13年(1585年)開始工事準備,正式動工則約始於天正14年2月。興福寺多聞院僧英俊《多聞院日記》天正14年2月27日(1586年4月15日)條:「去廿一日起內野御構普請。」是為史料記錄工事之始。聚樂第之稱則自九州征伐歸還以後使用。也稱為聚樂亭、聚樂城。
聚樂之名的由來,則見於秀吉御伽衆大村由己的《天正記》中之《聚樂第行幸記》:「聚天下長生不老之樂」。但是此外別無出典,所以歷史學者一般相信這是秀吉的造語。
構造
根據《聚樂第圖屏風》、2004年發現的江戶時代初期《洛中洛外圖》等圖繪與考古調查,聚樂第是以本丸為中心,週圍配置北之丸、南二之丸、西之丸等曲輪,櫓、天守閣等建築物敷以白壁,使用金箔瓦,四週圍繞水堀的平城。天守閣位置推測在本丸西北[1],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並不存在[2]。
根據百瀨正恆依圖繪與現代都市地圖的分析,本丸東堀相當於大宮通、西堀位於日暮通西部至知惠光院通、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南部;南二之丸東堀位於大宮通西部、西堀相當於日暮通、南堀位於出水通北部;北之丸東堀為大宮通、西堀位於知惠光院通東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北部;西之丸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相當於上長者町通北附近。
聚樂第東側的大名屋敷街(武家地),根據近年發掘的金箔瓦出土地分析,範圍東至烏丸通、西至堀川通、南至下立賣通、北至一條通,南北範圍與聚樂第大致相同。此外,親信千利休的宅邸(推測在黑門通至豬熊通的元誓願寺通南下附近一帶)亦位於此。
歷史
聚樂第是關白豐臣秀吉的城郭兼宅邸,天正14年2月動工,至次年9月完成。九州征伐結束後,天正15年9月13日(1587年10月14日)秀吉自大坂城遷居於此,並執行政務。天正16年4月14日-18日(1588年5月9日-5月13日)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款待;天正19年3月3日(1591年4月26日)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歸國,也是在此謁見。
天正19年12月28日(1592年2月11日),秀吉讓關白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姊‧日秀之子,時年23歲),聚樂第也成為秀次的居城。天正20年1月26日-28日(1592年3月9日-3月11日),後陽成天皇再次行幸,短期內天皇兩度行幸同一地,實為日本史中所罕見。
但是,豐臣秀賴誕生後,文祿4年(1595年)7月,秀吉勒令驅逐至高野山(和歌山縣)出家後的秀次切腹,妻子與家臣大半處決。聚樂第亦於同年8月以降全面拆除。
- 1586年4月-起工
- 1587年10月-完成
- 1588年5月-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
- 1591年4月-接見天正遣歐少年使節
- 1592年2月-豐臣秀吉讓關白與豐臣家督職於外甥豐臣秀次,聚樂第亦為秀次所有。
- 1592年3月-後陽成天皇再行幸。
- 1595年8月-豐臣秀次被誅,聚樂第拆毀。大部分的建物移築至伏見城。
影片
參考文獻
- ↑ 宇土徹 等「聚楽第の設計技法 : 近世城下町の設計原理に関する研究 その53」 日本建築學會九州支部研究報告 第47號 2008年3月
- ↑ 本当に実在したの?聚楽第天守(真田勘兵衛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