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肇慶端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肇慶市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綠化帶搞得特別好!肇慶市是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也處於珠江三角洲的西端。西接廣西梧州賀州,南接雲浮陽江江門,東連佛山,背靠清遠,是沿海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六普戶籍人口422.4萬。

珠江主幹流西江穿境而過,北回歸線橫貫其中。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有「中國硯都」之美譽。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嶺南氣息濃郁,乃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同時,肇慶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肇慶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嶺南名郡」,素有「西江明珠」之稱。其歷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資源非常豐富。國務院於1982年將肇慶星湖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並於1994年1月批准肇慶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肇慶也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城市布局自北向南,山、湖、城、江錯落遞進,歷史文化遺產和山水自然遺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構成了「天人合一」的獨特的名城個性。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遺址和古墓葬300多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29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個,縣(市)文物保護單位103個。位於市區範圍內的各類文物360多處。其中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宋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閱江樓、崇禧塔、肇慶府學宮、鼎湖區蜆殼洲遺址和榮睿紀念碑等7處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元魁塔、白沙龍母廟、麗譙樓、清真寺、翕廬等18個為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肇慶主要特產有端硯懷集燕窩七星劍花裹蒸粽等。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端硯!肇慶出產文房四寶之一的端硯,是書法的重要工具之一。端硯是肇慶最著名的特產,端,即端州的簡稱。文人到肇慶不買端硯就等於沒有到肇慶。硯在我國的文明史上和紙、筆、墨一樣對傳播文化藝術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硯也是綜合性的工藝品,在文房四寶中最富有收藏價值。就這個意義上說,「四寶硯為首」。硯在秦漢時已經存在,自唐以來,我國出現了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以後,澄泥代替了紅絲。四大名硯之所以為人們稱譽,當然有它各自的特徵和優點,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風格。端硯名列中國名硯之首,這是歷史所賦予又為現實所認可的。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又稱端溪硯。據史料記載,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勞的肇慶人民就開始生產端硯,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正了端硯問世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唐代中晚期,端硯已被列為貢品。唐代端硯大多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形較為單調,以箕形為多,也有八棱形長方形方形等形制。中唐之後,端硯開始從純文房用具演變為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實用工藝品。到了宋代,由於文化的發展,端硯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並重,文人墨客除用於研墨,還喜愛端硯的鑑賞、饋贈、收藏和研究,如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米芾的《硯史》、蘇軾的《東坡志林》等關於端硯的著述和讚美的硯銘、詩文。硯形也從簡單的箕形、方形到品類繁多,式樣新穎的斧樣、瓜樣、卵樣、兔樣、琴樣等等。宋代端硯構圖簡練、刻工渾重、古樸、雅致、玲瓏浮凸。北南宋間葉樾《端溪硯譜》明確記載端硯式樣已達49種。清乾隆間手工精繪的《宋硯譜》,收有宋硯49方,亦有詳實的記述。明代,由於社會鑑賞硯台和收藏硯台之風甚盛,端硯在設計、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講究「天然去雕飾」,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豐富的石色、珍貴的石品花紋等稍作人工點綴就創作出天人合一的藝術珍品。在端硯鐫刻硯銘,成為當時風氣,一方藝術價值高的端硯,往往是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的綜合品。清初,端硯也和其他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特別是制硯工藝十分雅致,刻工纖巧,加上附以名人題識,硯銘等作為裝飾,使端硯身價更高。端硯已從實用價值演變為文玩之物,成為欣賞品和珍藏品。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有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肇慶市端硯的種類有很多,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麻子坑、宋坑、綠端、斧柯東(新麻坑)等。老坑產區位於肇慶市郊羚羊峽南岸端溪水東邊一逼視產也奇怪,以端溪水為界,其西石質低劣,不能作硯材;以東石質優良,端硯各坑星羅此間,老坑就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點岩、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老坑硯石岩性:泥質結構,緻密,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由雲母類(水雲母)粘土為主組成,還有赤鐵礦、石英、綠泥石、碳酸鹽類,微量礦物有: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赤鐵礦呈微粒狀,相對集中成環帶狀的暈圈時,則謂之為「火捺」。老坑硯石外觀青灰色,微帶紫藍色,石紋細膩而幼滑、嬌嫩、緻密而堅實。

主要石品花紋有冰紋、金線、銀線、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葉白、魚腦凍、冰紋凍、天青凍以及名貴的石眼。較常見的石品是冰紋和金線、銀線,其次是火捺。魚腦凍(包括碎凍)和蕉葉白則是稀有的,非常難得。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採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古人曾讚美老坑硯石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把「重與輕」,「剛與柔」這兩對矛盾統一在一體之中,這是有根據和有道理的。老坑硯石從表面看呈紫藍色略帶青,使人感到比原來的感覺要輕些。所謂「質剛而柔」是從雕琢的過程和研墨的角度來說,老坑硯石的確質地堅實而又帶柔性,這種柔性即古人所謂「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輕按老坑硯的硯堂,旋即會出現滋潤的水氣。這些特點是因為老坑硯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由泥質、絹雲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同時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老坑硯石的泥質比重很大,所以敲擊它時發出「篤篤」的木聲,即所謂「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缺少鏗鏘之聲。又由於老坑硯石中含硅質的作用,所以還有「久用鋒芒不退」的優點。老坑硯石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是逐漸使石質變純,變軟的緣故,故使老坑硯石如此細膩嬌嫩、滋潤到可以「呵氣研墨」的效果。[1]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與普通話「康」音相近,故又稱康子岩),亦有人稱岩仔坑。它位於老坑以南半山這上,距老坑洞約二百餘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後,1978年底重新開坑採石,80.8米長90多米的坑道,連接原坑仔岩採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優質的坑仔岩硯石。

坑仔岩硯石質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且滋潤,僅次於老坑。但坑仔岩硯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樣層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帶赤,顏色花紋均勻,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硯石色彩斑斕。石品花紋中有蕉葉白、魚腦凍、青花、火捺以及各種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稱。其石眼色翠綠(間有黃色),有的作七、八重暈,黑睛活現,形似鳥獸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級硯材。坑仔岩硯石是含石英粉砂的絹雲母泥質頁岩。岩性:粉砂泥質結構,緻密塊狀。礦物萬分為泥質礦物(以水雲母為主)、赤鐵礦石英電氣石金紅石綠泥石等微量

麻子坑位於老坑之南約四公里處,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腳之端溪水約600米。該處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嶇險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難。

麻子坑硯石質地高潔,優質的麻子坑石可與老坑石媲美。一般來說它僅次於老坑,而與坑仔岩同級,如遇佳石則又勝於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認真細看,容易與老坑混同,硯石中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豬肝凍、金錢火捺、天青、天青凍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紋,石眼尤佳,多碧綠,且作數層,可製成高檔硯材。麻子坑硯石層次清晰,石工以為石分三格(亦有叫三層),硯石色澤油潤,青紫色略帶藍色,近似老坑硯石的色素,以水濕之觀察,色彩豐富斑斕。麻子坑硯石為含硅質的鐵質泥質頁岩,礦物成份:泥質(水雲母為主)、鐵質、硅質,少量石英、氫氧化鐵及綠泥石;微量礦物有電氣石和鋯石等

梅花坑的開坑採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開坑採石始於宋代,以多眼為主要特徵,呈蒼灰白微帶青黃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質好,下墨亦快的特點,為端溪硯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硯石之一,集鑑賞、實用、饋贈、收藏於一體。

宋坑因在宋代被發現而開坑採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採石坑洞,而是擁有好幾處岩洞;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均位於肇慶市北郊七星後面的北嶺山一帶,西起三榕峽,東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將軍嶺下有將軍坑,產硯石,前人也有稱宋坑為將軍坑。

宋坑硯石由於產石區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質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宋坑硯石石色凝重而渾厚,這是宋坑硯石的主要特徵之一,宋坑硯石質緻密,潤滑細膩,下墨快,發墨好,可作高中檔的雕花硯材,其餘則可製作墨海、淌池等硯台。

在端溪各坑硯石中,宋坑硯以下墨快而著稱,這與宋坑硯石中的「金星點」有關,不過下墨雖然快些,仍比不上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等硯石研磨出來的墨汁細膩、油潤。要書寫奔放、流暢,筆力勁健的大字,用宋坑硯研墨為宜;要畫嚴謹精緻的工筆花鳥,人物畫和書寫工整的蠅頭小楷,則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硯更加合適。

肇慶的端硯真是完美無缺啊!「端硯」是古時文書生用來書畫寫意研墨粘墨的器具,肇慶端硯採用優質硯材經過複雜繁瑣的工序製作而成,具有外表堅實細膩、精緻嬌嫩,以及墨汁出墨柔滑、墨汁濃郁、書寫流暢、字跡清晰、顏色經久不變等特點;從我國所生產的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在四大名硯中,端硯也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端硯」當之無愧的硯中冠冕。

由來

端硯最初發源於唐朝初年,自唐朝初端硯的發現便開始逐漸廣泛於文書生文案中,起初端硯只是文書生用來書畫寫意研墨粘墨的器具,外觀簡單、粗陋,無任何裝飾紋理,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云:「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至唐朝中葉一位老硯工的無意間發現,改變了端硯的發展史;一天,一位老硯工途經一條小溪,小溪中兩隻仙鶴飛落水中,而兩隻仙鶴久久不能飛起,老硯工此時心生餘悸,用網進行撈捕,然而,仙鶴未撈起切撈起了一塊石頭,而這塊石頭的形狀更是奇形怪異,石頭有一道上有裂縫,不時發出奇怪的異響,好奇的老硯工順着裂縫把奇石撬開,石頭竟一分為二,化作了兩隻硯台,而硯邊切各有一隻仙鶴鼎力在蒼松之上;此消息一經硯工們得知後,紛紛在一些普通端硯中進行仿製,以及在硯台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隨後便越來越來的似形似樣的端硯面世,成為現今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特點

我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中,「端硯」作為四大名硯之首,肇慶端硯採用優質硯材經過複雜繁瑣的工序製作而成,具有外表堅實細膩、精緻嬌嫩,以及墨汁出墨柔滑、墨汁濃郁、書寫流暢、字跡清晰、顏色經久不變等特點;端硯不僅古時珍稀名貴,至今現代端硯的價值任然不菲,近幾年來,因幾大名坑硯材瀕臨絕盡,幾大名坑迫不得已接受「封坑」「禁采」的事實,其中,老坑已封坑多年,至今無硯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因此,端硯價格屢漲不減、見漲不見跌的趨勢。[2]

製作工序

鋸石:端硯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利用無齒鋸以及有長短鋸(長鋸約80厘米、短鋸約60厘米、厚度均為0.1厘米)進行硯石的分段與切割。

圍璞:有可稱其為圍料、整璞、鑿璞,由石料的形狀而定端硯的塑形,以及硯台的形制、尺寸的設計。

磨璞:對圍好的硯璞後進行磨平處理。

光身:硯璞的表面修整平滑、並開墨池、即製成沒有紋飾的素麵硯。

雕花:端硯有兩種分別為光身硯雕花和雜形硯雕花,雕花所用的技法有線繪、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雕等。制硯的師傅根據各個硯坑的石質、紋理、硬度來進行雕琢加工。

工藝:選用優質硯材經過複雜繁瑣的工序製作而成,具有外表堅實細膩、精緻嬌嫩,以及墨汁出墨柔滑、墨汁濃郁、書寫流暢、字跡清晰、顏色經久不變等特點。

採石

選材也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硯石的選料與石材的坑洞程度、石質優劣之分。名坑質優之硯石,經過硯石匠師的加工製作,可產出精美絕倫、獨一無二的優質端硯;端硯的貴賤基於硯石的優劣,古唐朝時期人們都是以手工開採硯石,不僅勞動強度大,同時採石技術也要高,古時故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一說。

維料

制璞維料又可稱其為選料制璞,從硯坑開採出來的硯材中並不是全部都是硯石,需經過端硯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別等級,純淨無瑕硯石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頂板底板需加工去掉,只剩下硯石心為「硯石」,硯石兩側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圍有火捺包着,則可能隱藏魚腦凍或蕉葉白,開採出的硯石需經過硯工還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用錘或鑿製成天然形、圓形、蛋形、長方形、方形、金鐘形、蘭亭式、太史式等各種形狀的硯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