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肖新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肖新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肖新志

國籍;中國

民族;漢

主要成就;兩度創造紅薯吉尼斯世界紀錄

湖南省著名商標"旺儂"的創造人

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

出生地;湖南省醴陵市均楚鎮

肖新志,名副其實的"紅薯大王",和其他7名返鄉農民創立了"醴陵市新立紅薯種植農業合作社",任合作社理事長。他是湖南省著名商標"旺儂"的創造人,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1]

個人簡介

2008年,其合作社種出了一個68.5公斤的"巨無霸"紅薯,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獲得湖南(國際)第十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2009年,其合作社又種出一個單株73公斤的紅薯,獲得第二屆中國中部(湖南)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2010年,"旺儂"紅薯脆片製作技藝,獲評株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其合作社註冊的"旺儂"商標成為"湖南省著名商標",肖新志領導的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全省唯一一家擁有著名商標的農民合作社。

媒體報道

株洲日報--從"破爛王"到"紅薯王"

種出"巨無霸"紅薯,"旺儂"成為省著名商標,薯片製作技藝獲評市"非遺"。

2007年,肖新志做出了一個決定--不再撿破爛了,改種紅薯,製作紅薯片,並成立了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新立合作社)。和他一起創業的,還有曾在外打工的其他7名農民。

4年過去,肖新志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薯大王",而新立合作社的"旺儂薯片",也喜獲"湖南省著名商標"。

未來規劃中,新立合作社有一個更大的想法:建立自己的直銷店,讓"旺儂薯片"成為醴陵的新名片。

8農民創立紅薯合作社

新立合作社地處偏遠,位於醴陵市均楚鎮岱興橋村。22日,記者冒着寒風,來到這裡。剛進門,一股薯片香味便飄來。

屋內,柴火"撲哧"地燃燒,香氣四溢的茶油在鍋中翻滾,工作人員用篩子濾出紅薯片。"煮薯片的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和蒸煮的時長,這都需要一定的技術。"

肖新志介紹着。再往前走,是一間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位老師傅正在切片。"當初,我們就是從這裡起家的。"肖新志說。

資料顯示,200年前,醴陵就開始種植紅薯了,是湖南紅薯的主產區之一,常年產量在萬噸以上。當地有製作紅薯片的習俗,卻從沒人想到過要規模經營。

2007年,在外撿了多年破爛的肖新志回到家鄉發展。他發現家鄉旱土遍布,盛產茶油,勞動力資源豐富,做大紅薯產業(含食用薯、工業用薯)的條件得天獨厚。

這年7月,國家頒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人地位,對合作社給予相關政策扶持。於是,肖新志和其他7名回鄉的農民一道,創立了"新立紅薯種植農業合作社"。

發動村民規模種植

合作社成立了,薯源是問題,"村民都只願零散種些紅薯自用,要他們規模種植,很難。"肖新志述說着當時的情景。

合作社成員找來美國高產澱粉薯種,逐家逐戶去推銷,"我們給村民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承諾畝產2500公斤,並保證銷售。如果沒有達到,差額部分由合作社補齊。"

村民還是不買賬,合作社又決定,再按一半的銷售額發放訂金。可2007年,只有少數村民同意規模種植,種植面積也只有200多畝。

湖南日報--"紅薯大王"的新心愿

初遇肖新志

在株洲醴陵市均楚鎮潘家沖村李家組,一個200立方米的地窖正在挖掘中。2011年9月22日,肖新志領着記者到泥濘的洞裡轉了一圈,胸有成竹地說:"再過兩個月就能完工了。這裡離合作社總部有25公里,山路窄不好走,搞了這個地窖就可以儲藏約300畝地的種薯,就近供應當地農民了。"

肖新志其人

肖新志是何人?還記得曾在2009年農博會上展示的那株73公斤重的"巨無霸"紅薯嗎?那就是肖新志帶領一幫人鼓搗出來的。2007年,肖新志等在外打工的8位農民,決定回鄉種植紅薯。"均楚鎮多山地,適合種植紅薯,而且紅薯對技術要求不高,病蟲害也少,比種水稻還是賺錢些。再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城裡吃紅薯的也會多起來。"8人發起成立了醴陵市均楚鎮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肖新志則當起了負責人。

回溯創業路

"當初想發動農民種紅薯好難呀。""紅薯大王"肖新志回憶道。"農民覺得田都不願種,還去種紅薯,以前都吃怕了,肯定沒人要。合作社引進了美國高產澱粉薯,實行種苗和技術免費供應,保證銷售。並承諾畝產2500公斤,如果沒有達到,差額部分由合作社負責補齊。可這樣還是打動不了農民,只好再按一半的銷售額放訂金。2007年,除了自己親友種的,其他的預付了七八萬元訂金,總共種了200多畝。

由於承諾兌現,第二年紅薯種植面積擴到1000多畝,訂金一事也取消了。此後,種植面積節節攀升,收購價格也從當初的每公斤0.64元漲到如今的保底價每公斤1.2元。同時,引進的紅薯優良品種也擴展到水果薯、紫薯等,達到了4個。

引領致富路

均楚鎮潘家沖村村民鍾志輝種植的60多畝紅薯長勢不錯,再過一兩個月就能收穫了。兩年前他在福建打工時發現紅薯旺銷,便萌生回鄉種紅薯的想法。與合作社接上頭後,當年鍾志輝種下10畝紅薯,每畝產量達到2500多公斤,共收入15000多元。第二年便發展到40畝,還養起了豬和羊,搞循環經濟。記者在鍾志輝的養羊場看到,新鮮的紅薯藤一送到,兩百多頭黑山羊一擁而上品嘗。"紅薯葉、藤等發酵後可以保持將近半年的新鮮,豬喜歡吃,算下來可為每頭豬節省500元飼料錢。羊主要是在冬天吃薯藤,大概可為每頭羊省下30元飼料錢。豬糞和羊糞再拿去肥田。"鍾志輝還告訴記者,2011年他家的紅薯面積擴大到了60多畝,還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成為社員了。2011年的家庭收入達到了20萬元。

薯王新心愿

紅薯合作社會員越來越多,肖新志的幹勁十足。"今年,合作社已有成員328名,種植農戶增加到3250戶,種植紅薯面積達6000多畝,擴展到7個鄉鎮。"說起未來,這個"紅薯大王"有個新心愿。"想要把紅薯產業做大,讓紅薯成為醴陵的一張新名片,合作社也能跟着發展賺大錢。"

紅網湖南--"薯王"驚艷農博會

09年11月18日上午,長沙紅星國際會展中心二樓,醴陵農民肖新志展示的那株73公斤重的"巨無霸"紅薯,成為2009中國中部(湖南)國際農博會現場的一大亮點。

在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中,出現了一個肖新志再熟悉不過的身影--湖南省委原書記熊清泉。他快步走上前去,緊緊握住老人的手以表祝賀。

2007年的一天,醴陵市均楚鎮岱興橋村的一個紅磚房裡,肖新志和另外7位農民坐到了一起,他們都是在外打工受挫後的返鄉人員。

肖新志十幾歲時外出到建築工地打工,後來推過板車、收過破爛,再後來雄心勃勃開了個有色金屬回收店,卻因為價格波動太大鎩羽而歸。其他幾人的情況大致相仿,有的曾在德國打零工,有的在長沙搞過家政服務,結果都非常不理想。

肖新志記得很清楚,那一年的早春特別冷。大家縮在屋裡想點子,謀出路,聊到最後,8個人一合計,決定引進國外技術種植紅薯。

一個月後,8個農民搗弄出一個紅薯種植協會,後於2007年7月3日正式更名為"新立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組織辦起來之後,大家算了算賬,發現總投資竟然高達60萬元,把他們嚇了一跳--這幾乎是他們常年打工的所有積蓄。

背水一戰的8個人,開始四處遊說村民們參加協會。村民們擔心種紅薯市場不好,收益不高,他們就免費派送種苗,無償提供種植技術,並向村民們承諾:保證畝產2500公斤,如果沒有達到,差額部分由協會負責補齊。肖新志說:"我們甚至給困難戶提供預付款,讓他們放心大膽地跟着干。"

"在最關鍵的時候,熊老給我們送來了春風,也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肖新志回憶說,早在2005年,熊老就專門調研過在醴陵發展紅薯產業。聽說幾個農民成立了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經常打電話詢問進展情況,並幫忙多方聯繫技術支持。肖新志告訴記者,醴陵市均楚鎮地屬山區,道路崎嶇陡峭,熊老年事雖高,但調研時卻執意要徒步走到山上去查看。熊老多次聯繫省農業部門、老科協的負責人幫助出謀劃策,並想辦法從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引進先進技術,支援農民種紅薯。2010年8月17日,熊清泉前往醴陵考察,特意帶了自己的一幅畫作《紅薯圖》,送給合作社,向廣大種薯戶寄予豐產增收的美好祝願。

在熊清泉支持下,合作社漸漸走上了正軌。3年裡,共與328戶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合作協議,從種苗到生產技術,再到市場包銷,醴陵農民享受着合作社全方位的服務,每年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除了特色營養紅薯、油炸薯片、紅薯粉絲等食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外,當地還開發出工業用薯,被加工成纖維材料、保水劑,提煉乙醇等。

"現在我們擁有水果型紅薯紫色薯蔬菜薯油脂澱粉薯等多個拳頭產品,這株巨型紅薯是去年引進的優質特色大薯,在去年就產出了單株68.5公斤的'薯王',一舉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今年又創下新紀錄,達到了73公斤。"在農博會展館現場,肖新志忙不迭地向前來看望的熊清泉報喜,熊清泉開心的笑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