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脆弱類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脆弱類桿菌
圖片來自優酷

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為革蘭陰性短桿菌有莢膜,無芽胞,部分有菌毛,專性厭氧,近年來發現產腸毒素脆弱類桿菌(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ETBF)能夠引起家畜、兒童和成人腹瀉,資料表明腹瀉患者ETBF分離率達9。2%~26。8%,從而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並對其致病物質—脆弱類桿菌毒素(Bacteroides fragilis toxin,BFT)和生物學特性,編碼基因、致病機理、及檢驗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簡介

BFT為一種類似於真核生物膠原酶的細胞外鋅-金屬蛋白酶(Zinc-metalloproteinase),分子量約(20000),不耐熱,具有蛋白水解活性。ETBF首先合成一個分子量約為(44 000)的BFT前體物質,前體物質包含三個連續的多肽片段,即前信號肽序列,由1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為典型的脂蛋白;193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多肽原以及186個氨基酸殘基構成的成熟蛋白質(BFT)。成熟蛋白質從前體物質解離後,被分泌到培養上清液中,多肽原可能與BFT的釋放有關。Rokosz等報道亞抑制濃度(MIC濃度以下)的克林黴素可延緩和減少BFT的合成和釋放[1] 。 1983年Myers等在調查羊羔流行性腹瀉的過程中發現,腹瀉羊羔的糞便可以刺激正常羊羔結紮腸段的分泌反映,經過一系列的實驗,最後確定該分泌反應是由Bf分泌一種能夠刺激羊羔結紮腸段分泌反應的毒素引起,命名為Bf毒素(BFT)。依據能否合成、分泌BFT可將Bf分為產腸毒素脆弱類桿菌(ETBF)和非產腸毒素脆弱類桿菌(Nontoxigenic Bacteroids fragills,NTBF)。

評價

一般認為BFT改變微纖維肌動蛋白的結構,並裂解粘着小帶蛋白,即E-鈣粘素,導致腸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的破壞從而增加腸道通透性。Francea等經體外單層人類腸上皮細胞(T84)實驗表明,當BFT作用於T84細胞基底外側時,可出現短暫的、BFT濃度依賴性的Lsc電流(短迴路電流)增強,提示C1-分泌增加。Sanfilippo等報道BFT可刺激結腸腸上皮細胞分泌IL-8,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腸上皮細胞分泌IL-8和TGF-β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腸黏膜損傷程度和預後。除引起羊羔腹瀉疾病外ETBF亦可使牛瀆、馬駒和小豬等家畜致病。1987年Myers首先報道從診斷不明確的的散發性兒童和成人腹瀉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ETBF,隨後發現從1歲以下的嬰兒糞便中分離出的ETBF與腹瀉無明顯關係,但ETBF與1至5歲的幼兒腹瀉疾病關係密切。Durmaz 報道BFT可觸發原癌基因表達而與結腸癌的發病相關。

視頻

脆弱擬桿菌BF839提高人體免疫力

好看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