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里的常見類型,主要因為頸椎的椎間盤的突出或者頸椎的退變,壓迫了脊髓、導致脊髓的血流循環障礙;同時又壓迫了脊神經根,引起一系列脊髓的症狀,叫做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的症狀:第一個,肢體的功能障礙,走路發軟如踩棉花感,跛行。第二個,感覺的障礙,肢體有麻木感。第三個,功能的障礙,下肢、上肢的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就是常見的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早期的脊髓型頸椎病可以保守治療,如果已經出現嚴重的脊髓壓迫症狀,一般都考慮手術治療。 [1] 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管狹窄及頸椎失穩等原因,皆可造成頸髓的慢性壓迫或供血不足。另外,長期頸椎受累也可誘發脊髓型頸椎病。或感覺障礙。目前對於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還會輔助以頸部制動、理療及藥物治療等。若採取手術,則一般短期治療,時間維持3~6個月即可恢復。可打開狹窄的椎體空間和神經根孔,恢復椎間孔高度、緩解神經根受壓,從而促進椎體融合。頸椎前路手術可以通過頸前入路消除脊髓前方的壓力誘發因素,緩解脊髓壓迫、改善脊柱功能,通過植骨融合重建頸椎穩定性。然而,這種沒有內固定的頸椎前路手術可能導致骨移植物脫落和塌陷,導致頸椎彎曲和畸形的反射。由於假關節的形成等併發症,因此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進行了內固定手術。
後路手術是在直視下打開椎管和部分神經根管,探索和闡明脊髓和神經根的真實狀態,並緩解壓力,使脊髓和神經根有一定的緩衝空間,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後路手術對於來自於後方的壓迫和比較廣泛的前方壓迫具有優勢。隨着內窺鏡技術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通過內窺鏡檢查進行微創脊柱成形術,經證實,採用新型微鈦板治療內鏡下頸椎後韌帶複合體「固定然後向後移動」是安全有效的。它具有創傷小、出血少、併發症發生率低的優點,但該方法的學習曲線較長,需熟練的內窺鏡技術才能完成,故基層醫院難以推廣。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症狀就是單側或者雙側上肢或下肢麻木、疼痛、無力,走路時有踩棉花感。不過個體差異也比較大。若疾病發展嚴重,可會引起癱瘓、大小便失禁等併發症狀。
對於嚴重的CSM(脊髓型頸椎病)治療,傳統上使用術前和術後減壓手術,由於治療周期短、成本高和疼痛,患者難以接受。隨着減壓骨移植和固定技術和材料的發展,第一階段前後聯合手術已成為可能。大多數學者認為,第一階段頸前路和後路手術可有效降低壓力、降低分期風險。它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了經濟負擔,對防止相鄰節段甚至整個頸椎進一步退變具有積極作用。頸椎病發生的時候,如果椎體的後緣出現骨刺,或是後縱韌帶骨化,或黃韌帶骨化或椎間盤突出,亦或者是鈎椎關節的增生。這些原因所導致的頸椎管的狹窄,頸部脊髓受壓,這樣的情況都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在脊髓型頸椎病當中,除了脊髓受壓之外,還會出現繼發的脊髓缺血,從而出現脊髓功能的障礙。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嚴重的可以導致殘疾,占整個頸椎病發病率大概10%-15%,脊髓型頸椎病一定要重視。" [2] 其他治療 急性期主要是通過頸部制動(即配戴頸托),脫水消腫、消炎、營養神經等治療。慢性期則通過活血擴管、頸椎牽引、針灸等治療,對於牽引治療,要根據患者不同體質,病變程度,開始使用輕重量的垂直牽引,再逐漸過渡到常規的牽引方法。推拿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有一定風險,需要謹慎選擇。對於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而言,康復治療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治療,例如手術後翻身,訓練氣管和食道,通過康復手法進行一定的治療,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頸椎病有哪些症狀和類型?
頸椎病既然這麼常見,那老百姓如何判斷自己的症狀是否為頸椎病呢?根據頸椎病變的範圍和受累組織結構的不同,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也不同;我們的頸椎有七節,不同節段的病變,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相同。
根據頸椎病的不同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四大類:
①頸型頸椎病
往往是因為頸部肌肉韌帶等急、慢性損傷和椎體小關節不穩的基礎上,頸部的不適姿勢或者長期過度勞損導致。
主要症狀為:頸部、枕部、肩部疼痛等異常感覺,甚至可以有整個肩背部疼痛發展,影響頭頸部活動。部分患者頸肩部可以觸及到明顯的壓痛點,患者總感覺頸背部像背着幾千斤重物感。
頸型頸椎病患者核磁共振及CT檢查,主要為頸椎退行性改變,沒有提示明顯周圍組織的壓迫表現,此類頸椎病往往提示頸椎病情不嚴重,青壯年多見。
②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頸椎病在所有頸椎病中發病最高,是臨床最常見的類型。
頸椎病變刺激或壓迫到神經出現:手指、上肢放射樣疼痛,麻木,如果長期壓迫神經根,會伴隨上肢無力,手握持物體力量下降,甚至肌肉萎縮。當患者頸部活動,或者用力咳嗽,打噴嚏時,這種症狀會加重。因為神經分布存在節段區域性,雖然都是頸椎病,不同節段壓迫表現出來的疼痛和麻木的部位及嚴重程度不一樣。
③脊髓型頸椎病
該型發病率不高,但因為其可能引起癱瘓,它是頸椎病中最嚴重,致殘率最高的類型。
患者出現單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無力感,寫字,握筷等精細動作很難完成,手持物易脫落;單側或雙側下肢體乏力,沉重感,部分患者出現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不踏實的感覺。
有的患者還會出現軀幹部猶如皮帶捆綁樣的異常感覺;嚴重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行走困難甚至發生癱瘓。
由於該型頸椎病起病隱匿,發作很緩慢,因此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早診斷,就診時候已經出現脊髓信號改變,從而導致不可逆性脊髓損傷。
因此對於此類型頸椎病患者,但凡有症狀懷疑此型頸椎病時,早期頸椎核磁共振檢查十分必要,若核磁共振提示脊髓壓迫導致脊髓信號改變,應該儘快實施手術。
④其他型頸椎病
其中包含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頭沉等頭部症狀,還會有視物模糊、耳鳴、手部麻木、聽力障礙、心動過速、心悸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頭頸在某一恆定位置下,會出現下肢的突然無力猝倒,但意識清楚,都是該型的典型表現。
不同類型頸椎病表現不一樣,也有部分患者為混合上述分型中的一種或者多種類型,也叫混合型頸椎病。不同患者對疾病耐受程度不一樣,有些患者症狀很嚴重,影像學檢查卻很輕;部分患者症狀很輕微,影像學檢查已經出現很嚴重的退變和脊髓神經壓迫表現。因此既不能單純根據症狀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也不能單純根據影像學病變確定治療方案。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科學的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有助於確定頸椎病類型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從而選擇合適治療方案。[3]
能否治癒
脊髓型頸椎病經手術治療後,患者的症狀能得到有效緩解,進而提高生活質量。但手術後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以免疾病復發。
手術後可以治癒,但有一定風險,術後有相鄰階段頸椎繼續發病可能。脊髓型頸椎病一般不會影響自然,手術治療後一般3~6個月複查一次。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飲食要注意調節自身飲食,確保食物的豐富含鈣量,多食用奶、軟骨、排骨等,也可以適當增加牛蹄筋等含有高膠原蛋白的食物,多食用新鮮蔬果,確保能夠攝入足夠的微量元素。
宜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鈣食物,提高自身抵抗力。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熱,從而使本病神經症狀加重。宜多食用含維生素B豐富的食物,例如小麥、高粱、芡實、蜂蜜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鮮蔬菜。忌煙酒,這是由於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動脈血與氧的結合力減弱,酒能助長濕熱,進而加重頸椎病症狀。
症狀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頸椎病意味着頸椎出現不適。通俗來說,脖子不舒服的時候,很多人便會認為自己得了頸椎病。但是脊髓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的一種類型,主要症狀並不是頸部症狀,而是脊髓壓迫後出現的上肢和下肢無力、麻木。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踩棉花感;下肢痙攣、行走困難;雙側上肢的疼痛、酸脹、麻木、無力、燒灼感等感覺和運動障礙;排尿困難、尿瀦留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屬於比較嚴重的症狀,要及時就診。 其他症狀,患者還會出現軀幹部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手有如皮帶樣捆綁感,稱為束帶感。同時軀幹或者下肢可有燒灼感、冰涼感、蟻行感。對於部分病情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尿頻、尿急、尿不盡,甚至出現尿失禁或排便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性功能減退。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的錐管的狹窄,那由於錐間盤突出來好,骨刺也好,後方韌帶的增生也好,對於導致脊髓受壓表現出來會是一個軀幹和四肢包括手腳都會有的麻木無力、發僵發笨、走路不穩、持物不穩、手寫字不好或者用筷子的時候夾的東西容易掉。
預防措施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對人的運動功能影響很大,除手術治療外,其他治療往往效果欠佳,因此對於該疾病的生活管理及預防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早期患者進行有效日常生活管理,可減輕患者的症狀。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僵硬。夏天打開空調,也記得不要讓冷氣直接往頸部吹,頸部受涼可誘發頸椎病加重。
不良坐姿及臥姿也是頸椎退變的常見誘因,尤其對於長期伏案工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挺胸、直背,維持正確的頸椎弧度,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的公務員、程序員等,建議每隔1~2小時需適當休息,活動頸部。臥姿不當尤其是高枕或者不枕枕頭,均可以加重頸椎間盤的負荷,加速退行性病變發生和發展。
一旦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要注意做好自身的病情監測,注意觀察自身的臨床症狀有無加重趨勢。對用藥後或者治療後的症狀減輕情況,進行關注和記錄,以便複查時,及時反饋給醫生必要的信息,有利於下一步治療。
如果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不要過於恐慌,要及時就醫,防止進一步症狀加重引起,甚至出現無法恢復的併發症。不過切記要避免病急亂投醫,去正規醫療機構就醫,防止上當受騙,延誤病情。必要時配戴頸托,防止急剎車或摔倒等情況,以免引起症狀突然加重,甚至癱瘓。
脊髓型頸椎病與平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習慣密切相關,注意糾正平時的錯誤頸部姿勢,能夠有效預防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生。經常伏案工作的人群如果出現頸部疼痛不適、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一種或者幾種情況時,要注意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脊髓型頸椎病的篩查。
經常調節工作體位,低頭屈頸長時間工作,頸後椎旁肌肉因持續緊張而容易疲勞,頸椎關節亦會勞損。因此,伏案不宜過久,最好1~2小時休息一下,或變換一下體位,定時遠視。可調整桌面或工作檯的高度或傾斜度,且工廠要有工間活動,頸椎應保持自然仰伸位為最佳,避免高枕。在睡眠時最好採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形枕頭,維持頸椎的生理弧度。
可使頸部肌肉獲得充分休息,緩解因肌痙攣所致的疼痛,減少突出的椎間盤對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的刺激,減少頸椎間盤的勞損,延緩退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