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脾陽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脾陽虛

脾陽虛,病症名。又稱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慾減退、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1]

病症分析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過用誤用寒涼藥物,或腎陽虛衰所導致。 主要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2]

病機分析:脾陽虛衰,運化失職,故腹脹納少;陽虛則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陽虛不溫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至肢體浮腫,滲注於下則婦女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氣虧虛、寒濕內停之症。

相似證候的辨別:脾陽虛即脾氣虛加上寒象,所以不難與脾氣虛鑑別。但脾陽虛有許多兼證,如可出現腹瀉,或

水腫,或白帶清稀。這裡均要排除邪實存在才能成立脾陽虛的診斷。這裡的邪實主要指濕。

辨證注意點

此證往往亦有着較長的病史,逐步發展而來,再抓住三條:①脾的病位指征,如胃口、消化能力、肌肉等表現情況;②陽虛指征;③排除邪實,主要是濕邪。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虛寒證候。又稱脾虛寒證。

臨床表現

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見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見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機理分析

本證常因飲食不節, 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或久病失養等,致脾陽虧虛,運化及溫煦無權而成。其病位在脾,屬虛證、里寒證。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升,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

體徵

納減腹脹,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 或胃中有振水音,時時泛惡,嘔吐清水痰涎;或白帶清稀而量多,少腹綿綿作痛,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胖或邊有齒印,舌苔白滑,脈沉弱。

治療

溫中健脾。

摺疊編輯本段方藥 小建中湯加減:本方能甘溫補中,益氣散寒。

白芍15克、桂枝10克、乾薑10克、黃芪12克、白朮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

茯苓10克、飴糖30克(兌服)、甘草10克。

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苓桂術甘湯加減:本方能健腫益氣,溫陽化飲。

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朮15克、法半夏10克、乾薑6克、黃芪12克、甘草10克。

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實脾飲加減:本方能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茯苓15克、白朮12克、大腹皮10克、乾薑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

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牛膝l0克。

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加減: 脘腹冷痛,手足不溫者:小建中湯加減 + 蜀椒6克、廣木香10克 (溫中散寒 行氣化濕)

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伴氣短乏力者:

實脾飲加減 + 黃芪15克、黨參10克(益氣溫中)

若嘔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脹滿者:苓桂術甘湯加減 + 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氣溫胃)

施治要點:

1。脾陽虛衰多由脾氣虛弱發展而來。脾陽虛必並脾氣不足,因此,脾陽虛與脾氣虛常相互參見。故臨床治療用溫中運脾之治時,常與健脾補氣藥如人參、飴糖、白朮、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2。脾陽虛引起的水腫病,原則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因為此法運用峻烈的瀉下藥物,使水濕從大便出,水腫雖一時消減,但亦傷正,且水腫常可復起,故忌用。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補脾益胃的藥物,方可使得脾氣康復,水濕得以運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濕濁各歸其道,加之中陽日旺,雖不去瀉水,而水濕自消。

針灸:

針刺: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

久病體虛加關元。

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條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進補原則

冬季氣溫驟降,脾易受寒困,造成脾不運化,或素體脾虛。人的脾一旦形成陽虛,其消化功能就日漸變差,食欲不振,怕冷,大便不暢。他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人一喝酒就會出現腹瀉,用中醫分析這其實就是脾陽虛造成的。原因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脾陽會更虛,所以脾陽虛的男士定要戒酒。

進補原則:脾虛的男士冬季應以補陽運脾為主,多吃性溫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蓮子、芡實白朮、砂仁和乾薑。同時,山藥、大棗、蓮子富含澱粉,容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氣的作用,一般家庭在冬季的飲食上,可多偏重一點。在肉類的攝入上,應該選擇細纖維的魚肉為主。

食療方案:在保證每日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多喝山藥粥、大棗粥、鯽魚湯、鯉魚湯。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