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膊承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傅承義
傅承義
出生 1909年10月7
福建閩侯
逝世 2000年1月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地球物理學家

  傅承義 (1909年10月7 - 2000年1月8日),地球物理學家,福建閩侯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1944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2]。  

簡介

  傅承義,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3]、副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4]、名譽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5],第  

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负责建立了有关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并任中国科技大学

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6]

 ==個人履歷==   1909年10月7日生於福建閩侯。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专长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

  

 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00年1月8日逝世。 

勤奮好學

  傅承義, 祖籍福建閩侯。祖父在清朝做過道台。伯父在北洋軍閥時期的海軍部供職。父親傅仰賢長期在北洋軍閥政府外交部及駐外使館工作,曾任駐前蘇聯列寧格勒總領事。父親雖然是舊官吏,但有強烈

 的爱国思想,亦比较开明。傅承义兄弟姊妹4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后来的长产生重要影响。哥哥傅鹰是著名化学家,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教
 
 他和姐姐读《四书》、《五经》,聘请家庭教师教授数学和英语。但他用更多的时间博览群书,他童年虽然没有进过小学,但知识和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小学生。

  

 1923年14岁时,在母亲提议下,傅承义跨入北京育英中学校门。一年之后,他感到功课太容易,便背着家里跳两级报考了汇文高级中学,结果考取了,但没有去读。初中三年,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数
 
 学和英语成绩尤为突出。他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国语和英语讲演比赛,总是名列前茅。《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他最喜欢阅读的英文原着之一。他更喜欢逻辑推理,并勤于演算。他不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
 
 曾赢得全校三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及百米跑第一名。

  

為人師表

  1926年,傅承義考入匯文高級中學。1929年,他以獲得理化、數學兩項銀杯獎的優異成績結束中學時代的生活。他原已考上燕京大學,但他更喜歡清華大學的校風,選擇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可是在這裡,他

 的旺盛求知欲亦无法得到满足,更不满意当时教师队伍中的某些不正风气,痛切感受到教书育人者 为人师表之重要性。他和同窗好友王竹溪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教书育人,一定要立德、立言、立身。

  

 大学四年,他基本上以自学为主,而从教师之讲解获益不多。虽考试成绩仍能保持在中、上之间,却因不重视教师的启发,多走了许多弯路,事倍功半,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后检查,追悔不已。

  

 193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先做一年研究生,后因教学工作需要,当上助教,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与黄子卿、赵忠尧合作,完成有关热力学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方面的论文共4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大學舉校南遷,在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成立西南聯合大學。1938年,傅承義應邀到西南聯合大學繼續任教。

留學深造

  1939年,他考取英「庚款」公費留學,這在當時是全國少數優異學生才享有的殊榮,而地球物理專業僅此一個名額。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0年,傅承義與林家翹、郭永懷、錢偉長等一行24人才

 转赴加拿大。他进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地球物理探矿学权威D·A·基斯(Keys)教授,进修地球物理勘探。

  

 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基斯教授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许,推荐他到当时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里颇负盛名的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是他对这里的专业方向不甚满意。此时, 又赶上腰病发
 
 作,医生建议他不要做野外工作,他放弃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1942年,基斯教授又把他推荐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泰斗B·古登堡(Gutenberg)教授,攻读地球物理学及地震
 
 学。古登堡对傅承义在学习中和在学术论坛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极为赞赏,将自己没能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证明沿分界面传播的所谓“折射”地震波的存在,让他去解决。傅承义凭借着深厚的物理
 
 学和数学基础,从数学上严密地论证了首波的存在,并从物理学上解释了首波与折射地震波之间的区别。此项研究成果得到古登堡高度评价,他也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1944年获该校地球物理学博士学
 
 位。随后受聘于几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做技术咨询工作。

 

傅承义以其对地球物理学发展所作的贡献,赢得地球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946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在此期间,他在地震波传播的研究领域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开拓

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地震波研究的先驱。他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杂志上一组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地震体波、面波及首波的传播等问题。这些论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引起极大的重 
视。在1960年纪念该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这组论文被评为地球物理学经典着作。  

回國之後

  1947年春天,傅承義收到大學時同窗好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趙九章的來信,希望他能回國主持氣象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他毫不猶豫,兩周之後便啟程回國,到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

 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国民党当局责令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傅承义与赵九章、陈宗器一起予以抵制,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傅承义仍任研究员。1952年,国家决定从大学物理系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由傅承义主持对他们进行培训。

 

1953年,中国科学院接受北京地质学院的请求,委托傅承义去该院任地球物理探矿教研室主任。当时物探教研室初建,傅承义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他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而且还要给教

师(全部是物理系毕业生)系统讲课。为了使教师能尽早走上讲台,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位 教师修改、审定讲稿;为了使教师在讲台上能站得住、讲得好,他还亲自去听课并作讲授示范。一次,一位实验

员在准备磁法实验时,失手将刃口式磁秤掉到了地上,刃口出现了一个缺口,傅承义在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将教研室全体人员召集到实验室。他首先指出,这不是件小事,而是个错误,特别是发生在教学实验

室里。学校要培养学生爱护仪器,杜绝任何操作中的失误,否则就不能保证野外观测的质量。现在实验室里发生了这种事,对学生会有什么影响呢?接着,他又作了自我检查,说自己对实验室工作抓得不严,

没有像过去在清华大学工作时那样认真对待实验。最后他表示,希望大家都以此为鉴,上下一心搞好教学工作,不再犯类似错误。傅承义处理这件事,实际上是对教研室全体人员的一次极其生动而又非常深刻

的思想教育。

  

 傅承义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的3年(1953—1956)时间里,和教研室的同事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使每个人都深受其益。他常告诫年轻的同事们,作为一个地球物理学家,既要有
 
 理论修养,又要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去把握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而在实践中则必须学会根据地质条件去部署工作,正确地进行观测,并对所得资料作出符合客观地质情况
 
 的解释,等等。这些方法的传授同知识的传授一样给人以教益。然而比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学术作风和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使大家懂得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有
 
 的最根本的品质,这使得年轻的教师们在前进道路上少走了弯路。

 

此后,傅承义教授于1956—1961年间在北京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64—1966年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1任教研室主任。1973年兼任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中,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和爱戴。傅承义在地球物理教育战线上辛

勤耕耘30余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承义在为发展中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学习,使自己的学识水平处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前沿。1956年,他回国后的部分论着《地震面波的能量束》、《关于瑞雷波方程的无关根》、《平行介质

中的弹性波之传播》、《地下薄地层自由振动》、《折射探矿法的研究》和《地表层的本质对于地震勘测的几种影响》等6篇文章,以“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同年,他参加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订工作,是第33项任务“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研究”的两执笔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在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长远规划,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

的科学途径及实施方法。这项工作领先其他先进国家约5—10年时间。为了开展核爆炸地震侦察研究,并藉此全面提高地震学发展水平,1961年,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第七研究室,由傅承义担任室主任。该室

在核爆炸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工作中,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地震学与测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1年,他提出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972年,他创建震源物理研究室,并领导震源物理研究

工作。从此,中国的震源物理研究工作上升到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年他发表专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把20世纪地球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板块大地构造假说介绍到中国,为

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之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傅承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着述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编着了《地球十讲》、《地球物理学基础》;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并亲
 
 自撰写其中的部分条目。

 

   傅承义是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室主任、所负责人、

 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所长。傅承义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声    
 学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物探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固体地球物理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
 
 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詞條圖冊

傅承義傅承義 詞條標籤: 人物 地球物理學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