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文化資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圖片來自line today

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公告日期  2007年5月25日

登陸等級  衙署

登錄類別  國定古蹟

管理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廳舍及相關建築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鄰近臺北府城北門。鐵道部廳舍所在區域,清治時期稱為「河溝頭」。臺北城尚未拆除時,城外還有一條引自淡水河的狹窄護城河。[1]

簡介

  • 1990年代初的著名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主要場景即在此拍攝。
  • 依照桃園機場捷運臺北捷運松山線的興建規劃,舊廳舍區塊西北角的部分遺跡,會進行移地重建。
  • 建於日治大正時期,該建築群被公告為中華民國的文化資產,其中主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的部分為國定古蹟,臺北工場的部分(台鐵舊禮堂)則是直轄市定古蹟。此地自2020年7月起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分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對外開放,但不包括尚未展開整修的臺北工場。
  • 鐵道部廳舍自落成以來,不論是鐵道部臺鐵局時代,都一直是台灣鐵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臺鐵局本部從此地轉移到新落成的臺北車站大樓為止。另外,臺北工場的鋼製屋樑,經文史工作者吳小虹考證,認定是第一代臺北車站(臺北火車碼頭)的遺構。

沿革

  • 鐵道部廳舍所在地在日治初期,曾作為兵器修理所與砲兵工廠,後來在明治卅三年(1900年)才移交給鐵道部,改為「臺北工場」。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鐵道部臺北工場進行擴建,「客車工場」(車輛修理工場,即後來列為直轄市定古蹟的「臺北工場」)與「塗工場」(油漆工場)也是在此時興建,為這次工程中最大的兩座建築。而鐵道部廳舍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分別在大正八年、九年(1919、1920年)分兩期完工。
  • 昭和十年(1935年),臺北工場遷往松山新址,「客車工場」與「塗工場」被改為辦公室使用。

臺鐵局移出後

  • 2005年6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其附近的「臺北工場」遺構(戰後改作為大禮堂使用)一併列入古蹟範圍,並將原來的古蹟名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化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而後在2007年5月25日,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的部分公告被為國定古蹟。因為這個緣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10年9月30日調整古蹟範圍公告,將直轄市定古蹟改名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
  • 自2009年11月起,國立臺灣博物館接受臺鐵局委託代管鐵道部建築群。2014年1月9日,國立臺灣博物館開始進行修復工程[2]
  • 至2016年,臺北工埸以外的鐵道部建築群修復完成,並命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在2020年7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3][4]

建築構造

  • 鐵道部廳舍為「半木」構造,一樓為磚造結構,二樓為木造結構,屋頂與牆體均露出木樑柱,建築風格受到英國建築影響。所用的木材大多是阿里山檜木。廳舍本體平面略呈L形,主入口在轉角處,兩側設衛塔。
  • 八角樓男廁位在廳舍後面的中庭,這種八角或六角形的廁所在1870年代已出現在日本本土,但在臺灣相當罕見。
  • 臺北工場是指日治時期的「,兩座建築都是在1909年擴建臺北鐵道工場時興建的,且利用了清朝「臺北火車碼頭」(第一代臺北車站)的舊構件{。在兩棟建築之間,曾設有「遷車臺」以搬運車輛。「客車工場」後來約在1950年改為臺鐵局本部的大禮堂(該建築因而別稱「台鐵舊禮堂」),並在兩年後(1952年)加建二樓玄關。後來因鄭州路拓寬、以及市民大道高架道路台北地下街的興建,該建築的北端部分遭到拆除(約建築整體的三分之一);之後更因捷運北門站桃園機場捷運工程的進行,而被位移至原址東南方30公尺,至工程完成後移回,但原址原有的考古遺跡已被捷運工程破壞[5]

相關視頻

《第五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傳承臺灣鐵道文化的百年風華-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參考文獻

  1. 台博鐵道部園區開幕 修復建築傳承文化資產,中央通訊社,2020/7/6
  2. 鐵道部古蹟群修復 葉匡時現勘. 中央通訊社. 2014年1月18日 [2014年4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19日). 
  3. 楊明怡. 鐵道部博物館 明春完工、後年開放. 即時新聞 (台北: 自由時報). 2015-03-15 [2016-04-11]. 
  4. 鄭景雯. 台博鐵道部園區6日開幕 重現百年古蹟建築.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20-07-05 [2021-02-07] (Chinese (Taiwan)). 
  5. 〈台鐵禮堂的歷史尋根〉,《台灣鐵道文化志》,洪致文著,遠足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