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家味兒(曹茂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舌尖上的老家味兒》是中國當代作家曹茂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舌尖上的老家味兒
曾經,一檔「舌尖上的中國」着實令人心馳神往。高原的黃饅頭,深山裡的松茸,鐵板上的烤豆腐,稻田裡的荷花魚,晶瑩剔透的燒臘……每一種美食都讓人夢寐以求。
俗話說:吃飽了就不想家了。我卻說,吃好了,家就回了。
書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書稿,翻開目錄,一道道帶有濃郁老家味兒的美食映入眼帘:武漢熱乾麵,潛江龍蝦,沔陽三蒸,洪山菜薹,大冶苕粉肉,金牛千張,老通城豆皮……哇,這些可是地地道道的舌尖上的湖北,實實在在的老家味兒啊!而且,五十篇美文,五十道美味,五十張美照,說不盡的美故事,不僅讓諸位滿口生津,饞涎欲滴,而且能讓美食家更為清閒雅致,讓文化人更為爽心悅目。倘若三五成群,舉杯推盞,大快朵頤,豈不妙哉!
此書名為《舊時光,老情懷:正是江城遍地炊煙時》,著者張建偉。
生活中,我與張建偉並無交集。讀罷此書,我們成了一拍即合的知己。
此前,我鍾情於《百姓家常菜》、《四季家常菜》、《菜譜大全》和《烹飪技巧》之類典籍,也陶醉於炒、烙、煮、炸、燉、燴、煨、涮、拌、燜和醃等烹飪工藝,仿佛一夜之間成了發燒友,先做烹飪大師,再做美食神,自產自銷,自娛自樂;那種感覺,真真是道不清、說不明的。
現在,張建偉就站在我面前了。他既是主持人,也是解說員。說到東坡肉,你聽着:
東坡肉在做法和選擇食材上很是講究,需要半肥半瘦的豬肉。首先,五花肉切成相等的長方塊狀,先放入鍋中加清水煮開後,去血水、去浮沫,再撈出五花肉。然後使用砂鍋,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姜塊,再把豬肉整齊地擺在上面,加白糖、醬油、紹酒、再加蔥結,蓋上鍋蓋,用小火燜兩個小時左右。燜後再將砂鍋遠離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裝入陶罐中,加蓋、上籠再蒸半小時左右,至肉酥嫩。就這樣,一道味道鮮美的東坡肉就做成了。
幾行親切自然的文字,爽爽的,暖暖的。特別是,煮呀,撈呀,墊呀,鋪呀,擺呀,燜呀,撇呀,蒸呀,一個個動作像一串串的樂音,激活了你的腦細胞,惹惱了你的味蕾。於是乎,你滿口生津,你蠢蠢欲動,你幾欲先走。
人常說:日子有毒,且沒有解藥。我卻說:麻花、豆皮,炸雞、烤鴨,大冶苕、涮羊肉……全是靈丹妙藥啊!有了這些靈丹妙藥,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飽眼福,更飽口福。真真是,難求一味解鄉愁啊!
翻開書本,你是在讀人生,更是在讀人心。公元221年,孫權從公安遷鄂(後改鄂為武昌)。某日,孫母無意間吃到了洪山菜薹,讚不絕口。後來,孫權離開武昌前往建鄴,用彩船運去洪山菜薹的種子和土壤,供給母親永久品嘗,因此,洪山菜薹被稱之為「孝子菜」。「愛心鴨脖」的故事更為精彩:去醫院檢查,店老闆患有晚期尿毒症,朋友將此事發了一條微博。微博發出後,被轉發了上千次,網友有表示慰問的,有表示鼓勵的,有特地趕過去消費的……一根鴨脖了,感動了一座城,溫暖了萬人心。
讀人生就是讀人心:餐桌上的勸言與敬語,是美好心靈的坦露與祈福,就好比,偶爾停在人生的某個驛站,用善良換取善良,讓陽光更加陽光;至於茶餘飯後的嚼舌,大多是有閒階級怪意的無聊與謗毀,無所謂,被時間的洪流沖洗過後,濁流也會變得清澈透亮。
翻開書本,你是在讀當下,更是在讀歷史。當下,口袋中有銀子,走到哪兒,吃到哪兒。眼看景兒飽,舌品味兒香。去你想去的地方,當然有美景,有美食,也有歷史:黃州的東坡肉,記載着豪放詞人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歷史;端午節的粽子,詮釋着三閭大夫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後繼者閱讀的,或沉思,或吟唱,或幡然悔悟。
相傳,在漢代,淮南王劉安製作豆腐後不久,金牛就開始製作千張皮了。到了漢代,金牛商業興盛,除了製作千張皮外,還翻新出豆漿、豆花和豆果等各式樣式。一道菜,走得越久,就越年輕,年輕得像剛出浴的美人兒。
翻開書本,你是在讀美食,更是在讀文化。不說餐桌上座位的次序,也不說服務生擺菜的講究,單說這一年四季中的節令,就有說不完的美食話題。端午節的粽子,重陽節的糕點,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四時節令,有美食相伴,有親人相伴,有笑語相伴,時光溫柔了,歲月溫柔了,這個世界也溫柔了。
美食是文化,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元代趙顯宏寫過一首小令《滿庭芳·漁》:「江天晚霞,舟橫野渡,網曬汀沙。一家老幼無牽掛,恣意喧譁。新糯酒香橙藕芽,錦鱗魚紫蟹紅蝦。杯盤罷,爭些醉煞,和月宿蘆花。」晚霞飛天,舟橫野渡,月映蘆花。餐桌前,有香橙,有藕牙,有錦鱗,有紫蟹,有紅蝦,更有新糯美酒,一家人了無牽掛,盡享天倫之樂。
鄉愁是對鄉音和鄉味的一往情深。不管在外闖蕩多少年,即使鄉音變了,但對鄉味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當下,繁花似錦,歲月如梭;濃濃的鄉情被奔騰的歲月淡化成撲朔迷離的縷縷雲煙,餐桌上的歡歌笑語被冰冷的手機和美艷的垃圾食品所取代。我們跑不過奔馳的高鐵,也飛不過似箭的蒼鷹,慢一點,再慢一點,摸一摸母親手掌上泥土般的老繭,看一看父親額頭上溝壑般的皺紋,然後,擺成家味盈盈的餐圈兒,捧上鄉味滿滿的老菜兒,慢慢吃,慢慢喝,慢慢聊……誠如此,這個家才叫家,這個世界才叫世界了。
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我們完全可以把歷史寫得甜美,寫得令人回味無窮,就像張建偉筆下的文字和美味——因為,美好是用來回憶的,也是用來盼望的。
這,才是我喜歡張建偉喜歡《舊食光老情懷》的最真實、最堅挺的理由。[1]
作者簡介
曹茂海 1964年生,大冶市大箕鋪鎮人,湖北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