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舞火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舞火龍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廣州白雲區石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壯小伙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製成,一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中秋節(舞火龍)是廣東省省級非遺,其來源一說與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有關,一說與清咸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有關。在白雲區江高鎮、均禾街、白雲湖街及周邊地區每年中秋節都開展舞火龍活動。

中文名:舞火龍

外文名:Dragon Dance

概述::舞火龍是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當天 fdshg 地點:石馬村

表演盛況: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傳說

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另有史記載,均禾片區曾在清朝咸豐年間面臨一次嚴重的蝗蟲災害,村民通過在田地間進行「火攻」,最終保住了秋收的成果,從此以後,中秋節舞火龍就成為當地祈禱幸福、驅邪避災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包括了「起龍」、「采水」、「游龍引福」、「放龍歸海」四個「規定動作」。

數百年來,這一民俗活動代代相傳,不僅成為白雲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還「舞」上了全市大舞台,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1]

表演盛況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每年中秋節前石馬村的有為青年就會準備好龍草(藤草榕樹、龍頭鐵架、龍鬚(榕樹下垂的根)等),到中秋節當天開始扎草龍,一般下午18點前紮好火龍,20點開始拜祭各個祠堂,一般持續到24點左右。

中秋節當晚石馬、清湖、平沙等地將按照慣例舉行舞火龍巡遊,而作為舞火龍發源地的石馬村與清湖村將更加熱鬧隆重。石馬村與清湖村除了在各自村里巡遊之外,還將恢復舊時傳統,即兩村火龍一起到當地的平和大押、均和公所匯合,場面將更加熱鬧。

圖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