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構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色彩構成(Interaction of Color)是色彩的相互作用,也是新色彩效果的再創造過程。
色彩構成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將複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質與量上的可變幻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係。它是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之一,與平面構成及立體構成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1]。
顏色立體
原理
色立體是依據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變化關係,藉助三維空間,用旋圍直角坐標的方法,組成一個類似 球體的立體模型。它的結構類似於地球儀的形狀,北極為白色,南極為黑色,連接南北兩極貫穿中心的軸為明度標軸,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環的位置則赤道線上,球面一點到中心軸的重直線,表示純度系列標準,越近中心,純度越低,球中心為正灰。
分類
色立體有多種,主要有美國蒙賽爾色立體、德國奧斯特瓦爾德色立體、日本色研色立體等。
色彩視覺
光與色
光色並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覺是離不開光的。
(1)光與可見光譜。光在物理學上是一種電磁波。從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長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們的色彩視覺感受。此範圍稱為可見光譜 。波長大於0.77微米稱紅外線,波長小於0.39稱紫外線。
(2)光的傳播。光是以波動的形式進行直線傳播的,具有波長和振幅兩個因素。不同的波長長短產生色相差別,不同 的振幅強弱大小產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別。光在傳播時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種形式。光直射時直接 傳入人眼,視覺感受到的是光源色。當光源照射物體時,光從物體表面反射出來,人眼感受到的是物體表面色彩。當 光照射時,如遇玻璃之類的透明物體,人眼看到是透過物體的穿透色。光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物體的干涉時,則產生漫射,對物體的表面色有一定影響。如通過不同物體時產生方向變化,則稱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與物體色相同。
物體色
自然界的物體五花八門、變化萬千,它們本身雖然大都不會發光,但都具有選擇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當然,任何物體對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實際上不存在絕對的黑色或白色。
常見的黑、白、灰物體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2]。
物體對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體表面肌理狀態的影響,表面光滑、平整、細膩的物體,對色光的反射 較強,如鏡子、磨光石面、絲綢織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鬆的物體,易使光線產生漫射現象,故對色光的反射較 弱,如毛玻璃、呢絨、海綿等。
但是,物體對色光的吸收與反射能力雖是固定不變的,而物體的表面色卻會隨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變,有時甚至失去 其原有的色相感覺。所謂的物體「固有色」,實際上不過是常光下人們對此的習慣而已。如在閃爍、強烈的各色霓虹燈光下,所有建築及人物的服色幾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顯得奇異莫測。
另外,光照的強度及角度對物體色也有影響。
色彩顯示
我們知道物體的色彩是對色光反射的結果,那麼,計算機顯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那?彩色顯示器產生色彩的方式類似於大自然中的發光體。在顯示器內部有一個和電視機一樣的顯像管,當顯像管內的電子槍發射出的電子流打在熒光屏內側的磷光片上時,磷光片就產生髮光效應。三種不同性質的磷光片分別發出紅、綠、藍三種光波,計算機程序量化地控制電子束強度,由此精確控制各個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長,再經過合成疊加,就模擬出自然界中的各種色光。
視頻
色彩構成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色彩與平面構成原理圖示,園林吧,2012-01-18
- ↑ 色彩構成---新手怎麼掌握色彩的配色原理,簡書, 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