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節托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托蓮

來自個人圖書館的圖片

山苦蕒,別名: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蕒、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蕒菜、燕兒衣、敗醬草。為菊科植物山苦蕒的全草或根。早春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生于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分布於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山苦蕒

別名; 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

拉丁學名; Ixeris denticulat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菊亞綱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屬; 苦蕒菜屬

種; 山苦蕒

分布區域;; 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體無毛 。莖少數或多數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條形,長7-20厘米,寬0.5-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成柄,全緣或疏具小牙齒,或呈不規則分裂,灰綠色。頭狀花序頂生,花冠黃色。民間食用苦菜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亦常用做草藥。

花莖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葉,無柄抱莖,全緣或有稀疏淺齒,與基生葉形似而較短。頭狀花序多數,排列成稀疏的傘房狀,總苞圓筒狀或長卵形,長7-9mm,寬2-3mm,外層的總苞片小,6-8,內層的較長,7-8,全為舌狀花,黃色、淡黃色、白色或變淡紫色。瘦果紅棕色,狹披針形,稍扁,長4-6mm,有長約3毫米的喙,具10條等形的縱肋,冠毛白色。

苦菜新鮮的時候沒其他怪味,曬乾後有強烈味道,如腳臭。但是效果非凡。

鑑別

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後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銳,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黃花敗醬與白花敗醬兩者區別點有三:黃花敗醬一是地下根莖節間2cm以下,節生細根;二是葉羽狀深裂或全裂,邊緣具粗鋸齒;三是聚傘花序集成頂生的傘房花序,花黃色。而白花敗醬地下莖節間長3~6cm,節生粗毛;莖生葉不分裂;聚傘花序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白色。兩者均有敗醬氣,同等入藥。

生長習性

山苦蕒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適應性較強,廣泛地分布於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邊,農田或荒地上,為一種常見的雜草。十堰山區分布廣泛,品種較多,常生于田間、地頭、路邊、林下等。

本種耐旱也較耐寒,在北方乾旱地區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質地上也見有生長。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適應。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區,返青較早,而在晚秋季霜凍後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蕒為根櫱型草本。以種子和根櫱進行繁殖,但以營養繁殖為主,在內蒙古地區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為營養期,5-6月為開花期,6-7月結實,其後為果後營養期,10月上旬枯黃。

分布範圍

山苦蕒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蘇聯、朝鮮、日本、越南也有。[1]

參考文獻

  1. 節托蓮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