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芍藥花開動車城(227) 李冬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芍藥花開動車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芍藥花開動車城》中國當代作家李冬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芍藥花開動車城

四月牡丹芳菲去,五月芍藥花正香。最初對芍藥花的印象來自《紅樓夢》,《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話說寶玉生日,園子裡的姐妹們在芍藥欄香圃園裡飲酒唱詩行令,史湘雲鬧夠了、喝夠了,「倏然不見了」,原來——湘雲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的圍着他,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着。

每次看到這裡,我的腦海就會出現一副美麗的畫面:一位可愛美麗的少女,滿身芍藥花瓣,「紅香散亂」,引來一群蜂蝶圍繞。可是羨慕歸羨慕,也只偶爾見過兩回別人家花盆裡一兩株芍藥,構不起紅樓夢裡的畫面。

不想近日,有幸赴了一場芍藥花事。恰逢車城十堰市鄖陽區鮑峽鎮東河胭脂谷芍藥旅遊節開幕。

鮑峽鎮東河,一條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的原始河流,距車城市區僅三十公里。從銀武高速公路鮑峽出口路出去,即進入東河胭脂谷。沿途可見古藤、老樹、懸崖、飛瀑。道路兩邊,植被茂密,風清氣爽,是夏日消暑納涼的好地方

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空氣中漸漸飄來縷縷花香。我從車窗探出頭去尋找花香的來源,路邊的樹陰後出現一團團紅色的花朵。愈往山谷便有更多的花撞進眼帘。

車尚未停穩,人群爭先恐後下車撲進路邊的花叢。我跟在人流最後,只是一眼就驚呆了:眼前一片紅色花海,開得那般恣睢,那般絢麗,那般浩蕩……那些芍藥花仿佛積蓄了整整一年,在短短几天裡就轟轟烈烈地迸出。它不開則已,一開就傾其所有,開得一個傾國傾城,國色天香。

上千畝的芍藥,開如雲霞般燦爛。我俯身細看,碧綠的葉子呈長圓形或披針形, 花梗細長,每一株只開一朵,像頭戴皇冠的少女,婀娜妖嬈。水紅色的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薄薄的幾片,約兩三層,優雅地舒展開來,形成一個完美的輪廓。整朵花層次分明,艷麗與清雅並存,嫵媚與恬靜相輔。金黃色的花蕊,點綴着紅色的花朵,形似清雅少女,羞澀可人。有的單朵花瓣,如杯如盞;有的多重花瓣,形似牡丹,又如浪漫麗人,恰似「露紅煙紫不勝嬌」。

記得《詩經》中《鄭風.溱洧》有這樣的詩句: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意思是說在溱、洧,河南嵩山之東的兩條河流,東流合於雙洎河。「士」與「女」約會於溱洧,以贈送芍藥表達愛慕之心。而後,到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經過溱洧,懷戀的也是這一份情結: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 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士與女,亦無芍藥名。

古來文人雅士都把芍藥比作深閨少女,比作戀愛中的情人。青年男女把贈送芍藥視為愛情信物,就如現今的戀人互送玫瑰。

其實,芍藥不僅僅只是觀賞植物,其根製成中藥具有鎮痙、鎮痛的藥用價值。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唐宋文人稱芍藥為「婪尾春」,婪尾是最後之杯,芍藥花開於春末,意為春天最後的一杯美酒。其實以我所見,將離的意思還在於芍藥開花的節令,恰在送別春天的時候,有對春天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意。正因為芍藥開放於牡丹之後、春天之末,所以,文人們又給了芍藥一個雅號:「殿春」。

在花叢里觀賞、拍照,不覺已近午。有一帶草帽之人前來招呼我們去農家樂午餐。邊吃飯邊聽他講,芍藥本生在南國,耐寒冷,為了引進胭脂谷,讓芍藥適應這裡的氣候,反覆試驗了兩三年,今年是第四年,才得以大規模盛開。開始農民們不願種植,後來看到芍藥花吸引周邊人來觀賞,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它的根莖挖出來又可以做藥材,也是一筆客觀的收入。於是家家戶戶大規模開始種植芍藥,現在已經成為胭脂谷的主力產業。

這時,我們才知道,戴草帽的農民其實是東河鎮胭脂谷的黨委書記。芍藥花種繁多,有紅白黃綠紫各色。為了考察芍藥花種,他帶領人員從揚州,到安徽、到山東、到北京等地,一路北上,終於選了紅色芍藥花回來。芍藥花從溫潤的南國來到寒冷的北國,但是一直保持着她「花相」的本性:一直開在枝頂,一直五月芬芳,一直不因地域的變化和世人的喜好而有所改變。

每當芍藥花開之時,車城市區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欣賞「身出南國鄉,耐得三九寒;不與爭春色,獨香五月天」的芍藥。但他們並不知道,千辛萬苦為胭脂谷引來芍藥花種的人。就好像人們在讚賞胭脂谷的芍藥美時,卻忘記了她原來生活在揚州。

看似平凡質樸的芍藥花,卻能耐嚴寒,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它映射着中華民族勤勞吃苦的品德和性格。紅色的芍藥如天邊的彩霞,亦如相戀中羞澀的少女,從詩經的吟唱一直沿襲到漢唐明清,直至今天。

就要回程了,我回頭望去,那美麗的花叢中,許多人仍然流連忘返。忽然,我看見花叢旁邊一塊大匾,上面寫着:建設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暢、生態和美、社會和諧的「五和鄖陽」。眼前這一幕,不正是一副生態和美最美鄉村畫卷嗎?我相信,胭脂谷的農民一定會越來越富裕,生活也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1]

作者簡介

林海燕,福建連江縣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