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園口決堤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園口決堤事件(黃河大決口)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而戰略性毀堤的事件,進行焦土政策,試圖阻止日軍沿黃河西進。該事件造成平漢鐵路東側區域洪水泛濫。

背景

1935年8月,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森豪將軍提交《中國抗日戰備建議書》,其中提及「最後的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增厚其防禦力。」

1938年4月6日,日軍自台兒莊撤退。7日,日軍下達揮師徐州的作戰命令,預定四月下旬開始。

1938年4月13日,由陳果夫白崇禧提出在河南武陟縣的沁河口附近決黃河北堤。5月日軍拿下徐州進而沿隴海鐵路西進。

1938年6月1日,蘭封會戰結束,日軍進占蘭封開封[1]。若日軍繼續前進拿下鄭州並沿平漢路南下則國民革命軍將無險可守,日軍只需7到12天就能拿下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不得不執行陳果夫與白崇禧提出的黃河決堤。但因事前缺乏計劃,因此聲稱為「日軍轟炸」。

經過

蔣中正見形勢不利,電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核辦。6月6日,新編第八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花園口決口。7日,利用炸藥在河南鄭縣(今鄭州市)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使黃河改道南流,入賈魯河潁河,奪淮入海。花園口堤防於1946年抗戰結束後,經過修補回到決堤前舊河道出海。

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國民政府對外宣稱是日軍戰機轟炸所致,但有不少民間媒體提出質疑。弗蘭克·卡普拉拍攝的戰爭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系列(Why We Fight)的第六集《中國之役》[2](1944年)(The Battle of China)指出是由中方決堤。隨着當事人和親歷者的回憶資料陸續面世,以及日本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檔案的公開,事件逐漸明朗。

撤離與補償

決堤執行前,國民政府有先通知掘口附近民眾撤離並發放每人5元的「逃荒費」,而鄭州當地專員也催促民眾撤離。掘口附近的百姓大多搬遷,但黃河當時為枯水期,所以民眾多有不願離開家園的記錄,以致後來傷亡人數過多,洪泛區面積巨大,涵蓋河南、安徽以及江蘇三省部分地區,受災百姓眾多。

中國文學作品

花園口決堤後,中國文學藝術界的諸位作家均以花園口決堤及其後續的黃泛區這一題材產出多部作品。

  • 馮金堂《黃水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 梅桑榆 《花園口決堤前後》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 邢軍紀 《黃河大決口》 (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
  • 馮伊湄 《未完成的畫》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視頻

花園口決堤事件相關視頻

桐梓抗戰時期五大未解之謎:花園口決堤事件
珍貴影像抗日戰爭1938年花園口決堤黃泛區災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