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大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花生大蟋 |
花生大蟋,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體形較大,居於眾多品種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農作物而又被稱為"花生大蟋"。
簡介
此昆蟲體大而且強壯,體長35~45毫米,寬12~14毫米,觸鬚長40~50毫米。呈絲狀。通體赤色或黃色,背板上顏色最深,近於黑色,腹部色淺,呈淺黃褐色。頭很大,呈半圓形,有3個並列的單眼,中眼橫生,半圓形。前胸背板特別寬闊,呈鼓形,表面有明顯刻點。其前、後翅均較發達, 長度超過腹端,後翅端摺疊成須狀,端不超過尾須。大蟋蟀的發音鏡不大,呈長方形。後肢特別強壯發達,善於跳躍,脛節上有兩排刺,每排4~5枚。雌蟲產卵管呈管狀,長5~6毫米。
棲息環境
大蟋蟀常棲息於土質疏鬆,植被稀少的沙質旱地或花生、豆類等多種農作物的田畦、果園、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達80~100厘米。此蟲危害植物的根、莖和嫩葉,咬食松、杉、樟、橡等樹木及麥、稻、花生、豆類等農作物和蔬菜,是一種著名的害蟲。雌蟲、雄蟲大多分穴而居,雌蟲將卵產在洞穴內。大蟋蟀晝伏夜出,夜間雄蟲在洞穴口處以鳴聲引誘雌蟲出洞而進行交配。其洞為如手指粗的圓洞,洞口用鬆土堆蓋,不易尋得。其鳴聲渾厚而洪亮,為"句句句句",節奏較快,連續不斷,常可持續20~30分鐘,粗聽象似蟬鳴。
評價
此昆蟲性情兇猛,有自相殘殺的習性,除了剛孵出的若蟲外,其成蟲、若蟲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時才雌雄同居。它們常在洞口覓食,常將嫩枝切斷拖回洞內啃食和貯備。大蟋蟀約幾天出洞1次,喜歡悶熱的晴天和溫暖的氣候,在天黑後出洞,颳風下雨深居洞內不出。
大蟋蟀常常棲息在很深的土洞穴中,掘土捕捉是捕不到的,它的洞口一般都有土擋蓋着不易尋找到,即使找到,也不能知道它向哪個方向伸展,其彎曲度如何。
捕捉大蟋蟀只能在它出洞覓食或鳴叫時進行。最好的捕捉時機是在雨後初晴的時候,特別是在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後開始放晴、天氣又比較暖和的情況下最易捕抓,因為此蟲最喜歡在這樣的條件下出洞活動。捕捉的方法是直接用尼龍罩進行罩捕,網罩的罩口應該做的大些,否則不易罩住,或容易罩傷蟲體。若發現大蟋蟀在洞口附近鳴叫時,應先用樹幹等物堵塞住其洞口,不讓它退回洞去,而逼它進入到尼龍網中。當它發現周圍有動靜就蹦跳着想逃走,發現洞口被堵後就只能向前方跳躍,網罩正放在它的前面,一跳就會進到網罩內而被捕捉。
晚上捕捉,應選在久雨初晴而且比較悶熱無風的晚上進行,如捕獲的數量多,必須各個分開放進暫時關放的容器內,不能放在一起,否則它們會互相咬打、自相殘殺。鑑別大蟋蟀是否優秀,不論從聽其鳴聲的要求出發,還是從打鬥的兇狠度出發,挑選的標準都是一致的。
標準是身長體壯,頭大,背寬,大腿粗壯有力,大腿脛節上的刺要長而尖,無殘缺,前翅要長而大。大蟋蟀的頭部,要求有光澤,金光發亮者即為佳品。其後翅也應挑選長大的,因其後翅越長,即表明身體越強健。另外,大蟋蟀的體色以深暗的為好,也體現其體質的結實。
大蟋蟀宜飼養在較大的瓦盆或透明的塑料質、有機玻璃質的長方形盒箱內,總之要以寬敞些為原則,必須使它在飼養器內有較多的活動空間。但此蟲有白天不大鳴叫的習性,若想是用它白天鳴叫,則可用黑布蓋在透明的飼養箱上,它就會鳴叫了。
此蟲食性較雜,不太挑剔,但食量較大,豆類、米飯、蔬菜、水果都可作為它的食料,此蟲需經常供給水分,可用一個小盆盛點水放在盆或箱內,供其飲用。
此蟲還有一種口味上的愛好,對酸味、甜味、芳香的食物很感興趣,可能的話,可適當投餵些有這類味道的食品。
大蟋蟀怎樣玩賞?
1 大蟋蟀不僅個頭大,其鳴聲有兩種不同的音調,它平時的叫聲為"句、句、句"。雄厚響亮,節奏快且連續不斷,聽起來別具韻味。還有一種鳴聲是雄蟲出洞求偶時的鳴聲,音調是"岸衣、岸衣",常可叫上20~30分鐘,很值得欣賞。
種群分布
大蟋蟀在我國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海南、貴州、雲南及台灣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越南等國也有分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