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州楓鎮大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州楓鎮大面

中文名 蘇州楓鎮大面

所在地區 蘇州

分類 小吃

蘇州楓鎮大面以麵條為主製作而成,是江蘇一帶的名吃。因其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面軟肉酥,故又稱白湯大面。創製於太平天國時期。

食品簡介

蘇州楓鎮大面是江蘇一帶的名吃。楓鎮即楓橋,是舉世聞名的寒山寺所在地。楓鎮大面以多種芳香物料燜制的豬肋條肉為蓋澆,以鱔魚吊制清湯,以酒釀及少量熟豬油熬成滷汁,製成湯麵。因其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面軟肉酥,故又稱白湯大面。創製於太平天國時期。

歷史傳說

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有兩兄弟在楓鎮合夥開了一家麵館。一次,老大在一家賭場行賭,將所有買原料和作料的錢都輸光了,以至連買醬油的錢也沒有了。第二天就難以開張了。兄弟倆急中生智,向近鄰要了些酒釀和鱔魚骨頭,乾脆就將紅面(放醬油的面)改為白湯麵。由於酒釀香醇,鱔魚骨頭鮮美,熬出來的白湯下麵頗受顧客稱讚。這一天的生意不僅沒有受什麼影響.反而更加紅火了。後來,兄弟倆索性就做起白面生意來,久而久之,一傳十,十傳百,來此處吃麵的人越來越多了,二人正式掛出了「楓鎮大面」的招牌來。後來,楓鎮大面成了這兒的傳統小吃。

美食文化

夏天,蘇州幾家老字號麵館,便會掛出「供應白湯麵」的牌子。

蘇州人愛吃麵,不少老蘇州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老地方來碗頭湯麵,寬湯細面,配着澆頭,吃完抹抹嘴去上班。蘇州人對那一碗麵,歷來是頗講究的,在麵條的軟硬,湯的寬緊,澆頭的搭配上,均有獨特的配方。

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正宗的楓鎮大面一定要用鱔骨來吊湯,但也因此容易變質。加之湯底里加了酒釀,難以判斷是否腐壞。所以一過中午12點,店家就不再賣了。

評價一碗蘇式面好不好吃,主要有兩大要素:湯和澆頭。

先來說湯。在蘇式面中,楓鎮大面的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雖然是葷湯,卻要求一清見底。湯底用肉骨、鱔骨、螺螄、蝦腦殼、酒釀、冰糖熬製而成。舊時,最正宗的楓鎮大面必須選用酒廠里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郁。後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製作。

再看澆頭。燜肉素被譽為蘇式面的靈魂,楓鎮大面的澆頭也是一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製作上也較複雜,除了大火煮透,徹底將血洗淨外,燜制時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於是,色清味淡,入口即化。

一碗麵端上桌來,細白的麵條撈在青花大碗中,猶如「鯽魚之背」,綠蔥點點,白糟粒粒,加上一塊白嫩透明的燜肉,使人頓覺清新。而其中淡淡的酒香,與面香結合得恰到好處,即使在炎夏,食慾亦為之一振。那色、那香、那味在無意中流露出「碗中天地寬,面里扭乾坤」。楓鎮大面的營養也十分豐富,夏日食用能壯筋骨,增體力,湯中富含高蛋白、氨基酸、維生素,但卻少有脂肪。夏季濕氣重,蘇州人為了祛濕,吃麵時還要在一旁配點薑絲和醋,使得營養和口味更為均衡。

一碗瀰漫着濃濃吳文化氣息的楓鎮大面,極好體現了蘇州人的美食風貌。

原料

生麵條500克,豬硬肋1000克,鱔魚500克,細鹽20克,酒釀10克,料酒20克,味精2克,蔥姜20克,花椒、茴香5克,熟豬油20克,蔥末2克,明礬5克。

方法

將鍋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細鹽20克,燒沸後倒入鱔魚,立即蓋好鍋蓋,煮至鱔魚張開嘴,撈出放入冷水中。鍋中原湯加入明礬少許,撇去浮沫待用。鱔魚劃開取骨。

將豬肋肉洗淨切成長方形塊,入清水中浸泡3小時,取出後放入清水鍋內煮沸,再取出洗淨。煮肉湯鍋內加入細鹽、明礬少許,燒沸後撇去浮沫後吊清,再將硬肋肉放入,加鹽、香料等,燒沸後加入料酒。用小火燜4小時左右。肉熟後撈出置盤中,晾涼後切塊,即為肉澆,將鍋內肉湯放入碗中清除香料袋及蔥姜。

在鱔魚湯鍋中加入20%的肉鹵,再將鱔魚骨及香料袋同裝一布袋中,紮好口放入湯鍋中,大火燒沸,加明礬將湯吊清,放入味精後改小火保溫,即為白湯。

酒釀置於碗中,加入冷水1000克,置於灶上熱處,促其發酵,至米粒浮起,加入蔥末拌勻,適量舀入面碗內,同時加入豬油、滷汁,沖入白湯,盛入煮熟的麵條,即成為楓鎮大面。

特點

楓鎮大面,江蘇楓鎮特色名點,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楓鎮大面要採用優質五花肉,經過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驟,加作料放到鍋中燜4個半鐘頭才能起鍋,麵湯採用肉骨、黃骨、蝦腦、螺螄肉等鮮物吊成,具有味道鮮美,燜肉細嫩入口即化等特點,由於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所以稱為白湯大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