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秦刺股苦讀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秦刺股苦讀的故事,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蘇秦刺股苦讀


當我們提到哪一個人刻苦讀書,不眠不休時,「頭懸樑錐刺股」(懸樑刺股)的成語可能會脫口而出。但其實這句成語包含的是兩個不同的故事。「頭懸樑」的那位是漢代的孫敬,而「錐刺股」的主人公則是戰國着名的策士、縱橫家蘇秦


要說這蘇秦,可以說是年少成名。才二十來歲的他,就以極其優異的成績從鬼谷子門下學成出師。要知道,鬼谷子可是那個年代最負盛名的名師,孫臏、龐涓、張儀等牛人據說都是他的弟子。


有了這樣輝煌的履歷,蘇秦自然心高氣傲,一踏上求職之路,就直奔當時天下最強盛的國家——秦國。青年蘇秦的理想很簡單:以我之所學遊說君主,君主用我的謀略富強他的國家,而我則博取權勢富貴。為了實現理想,蘇秦可謂不惜血本,帶了黃金百斤作為打通關節的費用。果然錢能通神,上上下下一番打點,蘇秦便順利地獲得了接受秦王面試的機會。


可惜蘇秦來的時機不巧,秦國的前任君主秦惠文王剛剛去世,新任國君秦武王(前329——前307年)勇武果決,寵愛的是武夫、力士,對蘇秦之類遊說之士完全不感冒。儘管面試時蘇秦雄辯滔滔,說得天花亂墜,但秦武王始終不為所動,最後來了句「你先回去等消息」就把蘇秦打發了。


突然受此打擊,蘇秦實在沒法接受,鍥而不捨地繼續求見秦王。但錢如流水般送出去了,他卻再也沒見着秦王。終於有一天盤纏花光了,蘇秦只得灰頭土臉地離開秦國回家去。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從秦都咸陽到洛陽,如果能夠衣輕裘乘駿馬,再有幾個從人挑擔子背行李,沿途服侍,那麼這也算不得一段多麼艱苦的行程。但只能自己背着書冊,挑着行囊,穿草鞋走這段路的蘇秦,想來是受了不少的罪。等到他一步步挨到洛陽,蹣跚在洛陽繁華的街道上時,即使是看着他長大的熟人,一時之間也不會把這個形容枯槁、面色黝黑的失意漢和當年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蘇家季子聯繫起來。


帶着一身的疲憊風塵和一顆受挫的心,蘇秦終於回家了。但是等待他的不是親人的關懷、安慰,而是白眼和漠視。


平心而論,要是我們有這麼一個家人,去社會上闖蕩了幾年一無所獲地回來,埋怨他幾句是人之常情。但數落歸數落,總是刀子嘴豆腐心,看着親人的落魄模樣,也會為他難受心疼吧?可蘇秦家的這幾位卻不是這樣對他的:蘇秦進了家門,老婆自顧自織布不搭理他,嫂子不給他做飯,娘老子連話都不和他說,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嗎?


還得說蘇秦是心胸開闊之人,面對此情此景,他只說了一句話:「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都是我自己的過錯!」


不怨天尤人,善於自我批評,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痛定思痛,蘇秦馬上開始了改過:我之所以落到眼下的田地,就是因為在學校用功不夠,沒有學到遊說人主的真功夫,那麼除了痛下苦功,以求真正學有所成,我還能幹什麼呢?


有很多人鄙視蘇秦、張儀之流,認為他們的成功就是靠着耍嘴皮子,諂媚逢迎君主;同樣有很多人羨慕蘇秦,覺得他的富貴權勢來得太容易,夢想着有一天這樣的餡餅也砸到自己頭上。鄙視也好羨慕也罷,對於蘇秦他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學無術、名利雙收全憑僥倖。


沒空理會庸人對自己的偏見,當天晚上,蘇秦就翻箱倒櫃地打開幾十個書箱,在書堆里翻騰了半夜,為自己選出來一系列經典着作(如姜太公的《陰符》等)作為自學的課本。


做一個傑出的縱橫家,要掌握哪些學識呢?時事政治當然要學好,各國情況必須了如指掌,天下大勢必須心中有數;要主一國乃至數國之政,經濟學、軍事學、社會學都要有所涉獵;成天和君主權臣打交道,心理學要是不懂一點,怎麼能把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這幾門學科,蘇秦在鬼谷子門下時當然也學過,以他的聰明才智,考試成績也絕不會差。但直到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後,蘇秦才開始以心血而不是小聰明讀書學習。


因為受了刺激,在幾天裡像打了雞血似的發奮努力,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難就難在「堅持」二字。就連蘇秦,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有一天,蘇秦讀書睏倦了,怎麼也控制不住眼皮打架,腦袋也不停作小雞啄米狀。猛然清醒後,蘇秦對自己的懈怠很生氣,就發狠拿錐子扎自己的大腿,扎得鮮血都滴到了腳面上。


蘇秦此舉不是愚笨痴傻,更不是表演作秀,其中自有他悟得的道理。這便是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這一錐,是蘇秦在告誡自己,要想不被生活逼迫,不被旁人甚至家人逼迫,只有自己逼自己。


就這樣刻苦鑽研了一年,終於有一天,蘇秦把手中書往桌子上一拋,仰天長嘆道:「我終於學成了!現在真的可以去遊說天下的君主了!」


這一聲長嘆,竟嘆出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奇才。此後二十多年,蘇秦奔走於各國之間,縱橫捭闔,攪動天下局勢,書寫了一段屬於他的人生傳奇。


參考資料 

  1. 蘇秦刺股苦讀的故事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