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寒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寒行》

作品名稱:《苦寒行》

創作年代: 東漢末年

文學體裁:漢樂府

作者:曹操

《苦寒行》是東漢末年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在征討高幹時作的一首樂府詩。蕭統 將此詩選入《昭明文選·卷二十七》樂府類。

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艱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厭戰情緒,但主要反映了詩人不畏艱苦,積極向上,充滿勝利信心的奮發精神。這首詩前四句白描寫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艱險難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來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淒涼、悲哀、驚懼、沉重和冷森森的壓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嘆息、憂鬱和思歸。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敘述的表達方式寫出了行軍途中的生活艱苦之情形。全詩語言蒼涼悲壯,沉鬱渾厚。

作品原文

白話譯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

羊腸坂路真崎嶇,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號。

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少,大雪紛紛漫天飄。

抬頭遠望長聲嘆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鬱郁多麼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

水深橋斷難前進,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遠,人疲馬乏又渴又飢。

擔着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飢腸。

想起那篇《東山》詩,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高幹本是袁紹的外甥,又系其下屬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時,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帶着連年征戰的疲勞,冒着北方冬春凜冽的寒風,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2]

參考資料

  1. 苦寒行, 古詩文網,
  2. 「曹操」詩詞全集(26)首), _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