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艾
t0177efa59e5c5807e2.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240146&sid=6453525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苦艾

漢語拼音:Kǔ ài
別名:苦蒿、啤酒蒿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脾、胃經。有毒
功能:清熱燥濕,驅蛔,健胃
主治:常用於關節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

苦艾,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中亞苦蒿ArtemisiaabsinthiumL.的葉和花枝。具有清熱燥濕,驅蛔,健胃之功效。常用於關節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苦艾

拼音名:Kǔ ài

英文名:Common Wormwood

別名:苦蒿、啤酒蒿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bsinthum L.

出處

始載於《生藥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中亞苦蒿的葉和花枝。

採收和儲藏

夏季開花前割取花枝或采葉,曬乾。

原形態

中亞苦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單一,垂直,稍木質化,徑達3cm。根狀莖稍粗短,垂直。莖單一或2-3個,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莖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長卵形或卵形,長8-12cm,寬7-9cm,葉柄長6-12cm,中部葉長卵開或卵形,二回羽狀全裂,長6-9cm,寬3-7cm;葉柄長2-6cm;上部葉羽狀全裂或5全裂,長4-6cm,寬2-4cm,近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於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中、外層總苞片有白色柔毛,內層者的膜質,幾無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層,15-25朵,花冠狹圓錐狀,花冠桅部有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長兩性花4-6層,30-90朵,花冠管狀,花葯披針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柱頭有睫毛。瘦果長圓形,先端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邊緣。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1500m的山坡、草原、林緣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新疆;我國南京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有洋艾雙內酯(artenolide)[1],帕氏萬帶蘭素(parishin)B、C[2],-1[(E)-8-異丙基-1,5-二甲基-4,8-壬二烯]-4-甲基-2,3-二氧-雙環[2,2,2]-5-辛烯

藥理作用

  • 洋艾所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β-側柏酮,能科生與樟腦相似的中樞興奮作用。若貓或兔靜脈主射洋艾油0.03-0.06ml,能引起知覺消失和驚劂等症狀[1]。
  • 洋艾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24ξ-乙基膽甾-7,22-二烯-3ξ-醇,對酵母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肯未觀察到明顯毒性[2]。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驅蛔;健胃。主關節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和花枝;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熱燥濕,健胃的功能。

用於增進食慾,開胃助消化。

口服苦艾素 ansumin 能降低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炎症程度,且能促進胃壁的再生。[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苦艾-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1558
  2. 苦艾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