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茄子灰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茄子灰霉病

茄子灰霉病
原圖鏈接

茄子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茄子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莖杆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

茄子灰霉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中國上海及長江流域茄子灰霉病的主要發病期在12月至翌年6月,2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是發病盛期。年度內以早春發病為重、年度間早春多連續陰雨3天以上、低溫光照不足的年度發病重;田塊間與發生灰霉病作物接茬、連作,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溫室或棚內空氣不流通、濕度過大,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

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首先精細整地,合理安排品種茬口,加強栽培管理,清潔田園;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可視病情發展還要增加噴藥次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茄子灰霉病

茄子灰霉病1
原圖鏈接

外文名: Eggplant gray mold

為害植物: 茄子

為害部位: 葉片、莖杆和果實

病 原: 灰葡萄孢

病原特徵

病原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lnerea Pers. Ex Fr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 孢子梗數根叢生,具隔,褐色,頂端呈1、2次分枝。分枝頂端稍膨大,呈棒頭狀,其上密生小柄,並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長短與着生部位有關。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近無色,大小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見菌核,但當田間條件惡化後,則可產生黑色片狀菌核。從番茄果實及葉上分離的灰霉,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一周後,開始產生菌核,兩周後菌核大小3.0-4.5微米×1.8-3.0微米。培養基上菌絲透明,無色,有隔膜。除茄科蔬菜外,灰霉病菌還可侵染黃瓜菜豆萵筍生菜芹菜韭菜大蒜草莓等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此病可為害葉、莖和果實。葉片發病時,在葉緣處及葉片中部形成水浸狀淺褐色病斑,擴展後呈圓形、橢圓形,茶褐色,後期發展成帶有淺褐色輪紋的大型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密布灰色霉層,嚴重的大斑連片,致整葉枯死。果實被害多發生在成株期,主要為害門茄對茄。在幼果頂部和果蒂附近產生水浸狀褐色病斑,擴大後呈暗褐色,凹陷腐爛,表面產生不規則輪紋狀,後期病部生很厚的灰色霉層,失去食用價值。發生重時,莖稈、葉柄也可發病。莖稈發病往往與整枝打杈形成的傷口有關,產生褐色病斑並向周圍擴展,濕度大時長出灰霉,病斑擴展後可使其上部及附近的枝杈死亡,嚴重時導致整個植株萎蔫、壞死。其葉、莖、花、果實表現症狀為:

茄子灰霉病大多數在葉面形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輪紋斑,初期、中期為淺黃色或褐色水浸狀,濕度大的條件下病斑處會長出灰色霉狀物。

莖稈染病也可產生褐色水浸狀病斑,發病初期產生水漬狀小斑,擴展後呈長橢圓形,淡褐色,在濕度大的條件下表面會着生灰白色霉層,有時病原菌會直接侵染莖基部,嚴重時病斑常常環繞莖部1周,使莖部腐爛、變細、壞死,最後導致整個植株萎蔫、壞死。

病原菌對花器的侵染多發生在柱頭、花瓣邊緣,侵入後形成黃色或褐色病斑,後期向花托蔓延,嚴重時整個花朵萎蔫、腐爛,長出霉層。

果實

分4種類型:(1)在幼果果蒂周圍局部產生灰色霉層,進一步發展到果肩和其他部位。(2)通過幼果柱頭進行傳染,呈水浸狀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後呈黃褐色,表面產生灰色霉層,在適宜的條件下向果臍擴散。(3)直接侵染萼片,引起果蒂部腐爛。(4)果面產生黑色顆粒狀菌核,以後逐步失水、變色、腐爛。[1]

發生規律

該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氣流或農事操作進行傳播蔓延。分生孢子在凋萎的花瓣和花托等處腐生,然後侵染花、果實和葉片。從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可再通過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灰霉病是高濕型病害。相對濕度達80%以上時有利於該病的發生;相對濕度達60%~70%時,不利於病害的發生。該病發生的溫度範圍為7℃~30℃,連續陰雨,有利於灰霉病的發生。陰雨天氣多,光照不足,氣溫偏低,保護地通風不良,或連作多年的老溫室,種植密度大,管理差,有機肥偏少,氮肥偏多,氮、磷、鉀比例失調等都有利於灰霉病的發生。[2]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實行輪作

可與灰霉病發生較輕的蔬菜輪作。一般十字花科蔬菜發生較輕,可以與其輪作,以減少病源。此外,韭菜、蔥、大蒜等百合科的蔬菜灰霉病菌與茄子的灰霉病菌不是一個種,不能互相侵染,也可以與這類蔬菜輪作。

土壤及棚舍的消毒

病菌是以菌核在土中越夏,因此可利用夏季換茬的時候,以高溫處理土壤來殺死菌核。具體做法是在6、7月份,於雨季到來以前,將前茬的植株清除乾淨,每667 m2施入扎碎的稻草500 kg、石灰氮60 kg,深翻60 cm,然後做成高30 cm的大壟,壟溝里灌上水,使其處於飽和狀態,鋪上地膜後,將棚膜蓋嚴處理10~15 d。

生態防治

保護地加強通風降濕,可抑制灰霉病的發生。具體的做法是:上午日出後扣棚提溫,使棚溫迅速升高,當達到33 ℃時,再逐漸開始放頂風,使棚溫降至25 ℃左右,中午及下午要繼續放風。如果日落時棚溫仍保持在23 ℃以上,日落後再放風1~3 h,當棚溫下降至20 ℃時關閉通風口。夜間棚溫保持在17~15 ℃,如果夜間氣溫在13 ℃以上,可整夜不關棚。陰天要打開通風口換氣,如棚內溫度低,打開後立即關上也比不打開棚膜防病效果好。

科學灌溉

發病後要適當控制澆水,澆水的時間最好選在晴天的早晨,最好能採用膜下灌溉及管灌,避免大水漫灌。澆水後要閉棚提溫,使棚溫升至35 ℃以上,悶棚1~2 h後放風排濕。如能在澆水的前1 d使用1次百菌清煙劑,會對防病更加有利。

及時清除病殘

在田間出現病葉、病果及病蔓時要及時清除。清除時最好先用食品袋將其套住,以免病菌孢子飛揚。如果是莖部發病,清除時要帶有足夠的健康組織,並及時噴灑有效的殺菌劑,以防復發。

藥劑防治

保護地可用噴粉法進行預防。每667 m2施用5%百菌清粉塵或6.5%萬霉靈粉塵或5%滅克粉塵1 kg。也可用10%速克靈煙劑,每667 m2用量250 g。如果已發病,除繼續使用粉塵外,可在發病初期噴施50%利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武夷菌素(BO-10)水劑1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在病菌對速克靈、多菌靈、撲海因、農利靈有抗藥性的地區,可使用65%萬霉靈(甲霉靈)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40%施佳樂(施灰樂)懸浮劑1 000倍液。如果僅果實發病,可以使用保果寧2號蘸花提高防病效果。保果寧2號中含有生長素及殺菌劑,一次使用可起到雙重的效果。但是要注意不要重複使用,也不要噴灑在葉片上,以免引起畸形。此外,在用生長刺激素蘸花時加入0.1%的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也有一定的保花作用。[3]


相關視頻

剖析茄子灰霉病


茄子灰霉病的防治要訣 促花王科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