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蘿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蔦蘿花(Quamoclit pennata (Desr.) Bojer),又名羽葉蔦蘿、五角星花、蔦蘿松。旋花科植物,一年生纏繞草本。單葉互生,羽狀深裂,裂片線形,細長如絲。聚傘花序腋生,着花數朵,花從葉腋下生出,花梗長約寸余,上着數朵五角星狀小花,鮮紅色,花期7—10月。蔦蘿花清晨開花,太陽落山後,花瓣便向里捲起,成苞狀。蒴果卵圓形,果熟期不一致,種子黑色,有棕色細毛。蔦蘿可入藥,具有清熱消腫功效,能治耳疔、痔瘺等。 蔦蘿花的細長光滑的蔓生莖,長可達4—5m,柔軟,極富攀援性,花葉俱美,是理想的綠籬植物。也可盆栽陳設於室內,盆栽時可用金屬絲紮成各種屏風式、塔式。[1]
目錄
由來
蔦蘿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植物,不過在很早它就已經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熟知,中國古代其實也有對於它的記載,比如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蔦與女羅,施與松柏」,其中蔦指的是桑寄生,而蘿則是指女蘿,所以蔦蘿也被代表的是菟絲子。 因為蔦蘿從外形上既像似女蘿,也像菟絲子,手遊在它的特徵上有這兩種植物的影子,所以人們取了女蘿中的蘿字,以及菟絲子中的蔦字,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這種葉子為羽毛狀,同時會開出紅色五角星的小花的植物叫做蔦蘿,這便是蔦蘿花的由來。 [2]
形態特徵
一年生柔弱纏繞草本,無毛。葉卵形或長圓形,長2-10厘米,寬1-6厘米,羽狀深裂至中脈,具10-18對線形至絲狀的平展的細裂片,裂片先端銳尖;葉柄長8-40毫米,基部常具假託葉。 花序腋生,由少數花組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大多超過葉,長1.5-10厘米,花直立,花柄較花萼長,長9-20毫米,在果時增厚成棒狀;萼片綠色,稍不等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匙形,外面1個稍短,長約5毫米,先端鈍而具小凸尖;花冠高腳碟狀,長約2.5厘米以上,深紅色,無毛,管柔弱,上部稍膨大,冠檐開展,直徑約1.7-2厘米,5淺裂;雄蕊及花柱伸出;花絲基部具毛;子房無毛。 蒴果卵形,長7-8毫米,4室,4瓣裂,隔膜宿存,透明。種子4,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黑褐色。
分布範圍
中國廣泛栽培(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原產熱帶美洲,廣布於全球溫帶及熱帶。[3]
生長習性
蔦蘿喜光,喜溫暖濕潤環境,生長於海拔0至2500米的地區,不耐寒,能自播(一般由人工引種栽培),要求土壤肥沃。抗逆力強,管理簡便。蒴果含有種子4粒,成熟後,自落於地,翌年自生。
繁殖方法
蔦蘿果實成熟期不一致,成熟後容易脫落,要隨熟隨采。每個果實含種子3-4粒,如果紅色花和白色花植株都有,應分別採種。 蔦蘿種子翌年4月播種,一周後可發芽。終霜後定植露地的育苗天數為45天左右,不可太長,否則秧苗長出的藤蔓會纏繞在一起。
栽培品種
- 圓葉蔦蘿葉子如牽牛,呈心狀卵圓形。
- 裂葉蔦蘿又稱魚花蔦蘿,葉心臟形,具3深裂,花多,二歧狀密生。
- 掌葉蔦蘿又名槭葉蔦蘿,葉呈掌狀分裂,寬卵圓形。
三者花都是紅色,以掌葉蔦蘿最美。圓葉蔦蘿葉片卵形,頂端尖,略呈心形;花冠洋紅色,喉部帶黃色,花多而色艷。槭葉蔦蘿,葉片掌狀分裂,裂片披針形,頂端長銳尖。總花梗粗大,長約10厘米,花比蔦蘿大一倍。
養殖方法
選盆
選一適當大小的花盆,盆的底孔用兩片瓦片或薄薄的泡沫片蓋住,既要保證盆土不被水衝出去,又要能讓多餘的水能及時流出。瓦片或泡沫上再放上一層陶粒或是打碎的紅磚頭,作為濾水層,厚約2-3厘米。
上盆
蔦蘿花小苗裝盆或養了幾年的大株轉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3厘米厚的粗粒基質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厘米,再蓋上一薄層基質,厚約1-2厘米,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肥水
蔦蘿花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並放在遮蔭環境養護一周。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厘米,再覆上一層土並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後,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並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修剪
蔦蘿花在冬季植株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要把瘦弱、病蟲、枯死、過密等枝條剪掉。也可結合扦插對枝條進行整理。
脫盆
把要換盆的花放在地上,先用巴掌輕拍盆的四周,使根系受到震動而與盆壁分離,把花盆倒過來放在左手上,左手的食指與中指輕輕夾住植株,手腕與指尖頂住盆沿,右手拍打盆底,再用母指從底孔把根土向下頂,讓植物脫出來。脫出來後,用雙掌輕輕拍打盆土,讓多餘的土壤脫落。
換盆
蔦蘿花養護得法會生長很快,當生長到一定的大小時,就要考慮給它換個大一點的盆,以讓它繼續旺盛生長。換盆用的培養土及組分比例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 [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