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室四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室四寶

漢族茶具。茶室四寶,缺一不可。即玉書(石畏)、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基本內容

中文名:茶室四寶

歸屬:茶具

玉書煨

玉書煨即燒開水的壺。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一般的茶藝館,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多作南瓜形或東坡提梁壺形。也有用不鏽鋼壺的,用電,可保溫。在萬般無奈的狀況下,也可用大的玻璃燒杯,盛水置微波爐內使之沸騰。此法需注意兩點,一是微波爐的時間和火力要調好,防止水未開或水老,需多次試驗過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爐內的異味。

潮汕爐

潮汕爐是燒開水用的火爐。小巧玲瓏,可以調節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爐在現代亦使用較少。茶藝館裡,我所見到的有三種燒水用具。一種也是紫砂的小爐子,爐內可放置小小的固體酒精燈,配合大的紫砂壺燒水。仿佛也有燒蠟的。但是,無論是固體酒精還是蠟,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煙;一種是可保溫電熱器,不鏽鋼壺置電熱板上;另一種則是磁感應燒水器,玻璃壺(底部是不鏽鋼)放在感應盤上。這三種用具,以紫砂爐配紫砂壺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較重而易損壞,不方便攜帶至遠處。

孟臣罐

名稱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壺。為宜興紫砂壺,以小為貴。孟臣即明末清初時的制壺大師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的大小,因人數多少而異,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壺,是潮州工夫茶中提法。

歷史

但可不是把所有的紫砂茶壺稱為『孟臣罐』,因為明末清初時有個制壺大師叫做惠孟臣,其製作的小壺非常聞名,壺底銘有『孟臣』二字,「孟臣罐」潮俗也稱「沖罐」或「蘇罐」。「沖罐」可能是因潮語只講「沖茶」不講「泡茶」;「蘇罐」的「蘇」字當指「蘇州」或「江蘇」,至於1992年版《中國茶經》飲茶篇;烏龍茶飲用方法說「罐則用酥罐」,「酥罐」是因「蘇罐」音訛,還是另有所指,不知所云。惠孟臣,《陽羨茗壺系》說「不詳何時人」,現代有人認為:約公元1598~1684年。時人評惠氏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現代宜興紫砂名師徐秀棠在《宜興紫砂珍品》中說:「出土和不斷發現之孟臣罐,多為小壺,且較大壺製作精良,為後世水平壺之濫觴。」

若琛甌

若琛甌即品茶杯。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現在常用的飲杯(區別於聞香杯),有兩種。一種是白瓷杯,另一種是紫砂杯,內壁貼白瓷。也有純紫砂的飲杯,我個人認為不可取,因不利於茶的色澤。

其它茶具

除了這四種必備茶具外,烏龍茶的沖泡中,仍用到其它名目繁多的茶具,簡單介紹如下:

茶船茶盤:茶船形狀有盤形、碗形,茶壺置於其中,盛熱水時供暖壺燙杯之用,又可用於養壺。茶盤則是托茶壺茶杯之用。現在常用的是兩者合一的茶盤,即有孔隙的茶盤置於茶船之上。這種茶盤的產生,是因為烏龍茶的沖泡過程較複雜,從開始的燙杯熱壺,以及後來每次沖泡均需熱水淋壺,雙層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層,不致弄髒台面。茶盤的質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個狀如蓮花的紫砂小茶盤,很是小巧美觀。

茶海: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所以即使是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短短十幾秒時間,開始出來以及最後出來的茶湯濃淡非常不同。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茶海中,然後再分至杯中。同時可沉澱茶渣、茶末。現在也常用不鏽鋼的過濾器,置於茶海之上,令茶湯由濾器流入茶海,以濾去茶渣。此法我認為不可取,因不鏽鋼本身多少有些異味。至少用於聞香的二泡茶,不可用濾器。

茶荷: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質或竹質,用做盛干茶,供欣賞干茶並投入茶壺之用。好的瓷質茶荷本身就是工藝品,奈何許多茶藝館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聞香杯:聞香之用,細長,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多用於沖泡台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地相同,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茶匙:多為竹質,如今亦有黃楊木質,一端彎曲,用來投茶入壺和自壺內掏出茶渣。

此外還有茶盂、茶夾、茶則、茶漏等輔助茶具。

相關評論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煨(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沖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明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煨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煨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可見古今藝人、茶人對功夫茶具傾注了多麼誠摯的匠心![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