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道文化的源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道文化的源起

茶,位居世界三大飲料之首。茶起源於遠古,發於神農,始於商周,產於西漢,傳於三國,興於唐宋,繼於元朝,盛於明清,臻於現代。

茶道,即茶的道路、方向、理念及技藝等。[1]

「茶道」?

茶道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中國的茶歷史悠久,中國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2]

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帶有東方農業民族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嚮往和諧。茶道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節操,揚於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導和、靜、德、怡、真的清和、儉約、謙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綱領,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唐代茶道以文人為主體。[3]

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只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南浦紹明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普遍種茶葉。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日語:茶道/さどう、ちゃどう),鎌倉時代的臨濟宗留學僧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其後,喫茶之風俗不僅普及於僧侶群中,更在公侯武士上流社會中流行。[4]

18世紀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筑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日本茶道成為了日本傳統藝道,是將生活消閑活動提昇至精神意識層次,成為一種獨特傳統禮儀。

主要是為客人奉茶之事。是一種茶敍的儀式,日本人稱之為「茶湯」(茶湯、茶の湯),而喫茶的敍會則稱為「茶會」(CHAKAI)。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韓國茶道

韓國的茶道最初是三國時期從中國引入,歷史上曾盛行。

朝鮮王朝中後期葉道開始在朝鮮半島衰退。目前在韓國喝茶葉茶的人很少。不過在北韓學者丁若鏞金正喜草衣大師等的努力下,茶文化漸見恢復。丁若鏞著有北韓第一部茶書《東茶記》。草衣禪師曾在丁若鏞門下學習,著有《東茶頌》和《茶神傳》,被尊為茶聖。

不過1980年代以來,葉道開始在南韓復興。

茶道的承載方式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聯絡感情,靜心怡神,冶性修德,學習禮法,是怡情雅致的一種和美儀式。

茶道最早源於華夏,中華兒女在唐代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的一種社交活動是「茶宴」。

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位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唐人孺子可得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世界的陶冶、凈化與享受。

茶道精髓

茶道的精髓是文化,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茶道文化的內涵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

茶道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個文化領域。茶道文化又是一種交際文化,是構建和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人際關係的手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升華理性思維的過程。

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之為茶道。簡言之,即品飲者對茶的感悟稱為茶道。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正範疇,需要實修實證,不僅要在「理」上認識,還要在「事」上修正,茶道文化是東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