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城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茶陵城牆,位於中國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城關鎮。茶陵城牆周長3353米,現存迎湘門、迎薰門兩座城門,以及4個牆段(共1536米)[1]。2002年,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牆歷史
南宋古城始建於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當時,湘南暴發農民起義,義軍逼進茶陵。搞得湖南安撫使余嶸,茶陵縣令兼軍使劉子邁焦頭爛額,這成了他們的一塊心病。余嶸說:「衡郴兩邑二道之門戶,其地大以要,孰如茶陵?」於是,命劉子邁築城。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動工,第二年竣工。歷經幾個朝代的修建、擴建,規模擴大、設施完備。至清代,城牆周長擴大到353米多,高6米,垛堞1200多個,城門和城門樓各6座,角樓4座,更樓22座,景樓1座,護城堤723米多。樓亭相望,垛堞相連,氣勢恢弘。
劉子邁在築城前,請了不少風水先生多次選址,才選定這塊「風水寶地」。這裡,南、東、北三面,米水環流,西郊是巍峨挺拔的雲陽山。他為把城牆築得固若金湯,頗費了一番心思。在米水沿岸「深基後壘」,墊松木、壘巨石為基腳,築成護河堤。在城西開挖護城河,南引米水導入,北流再匯米水。又「鑄鐵犀置江岸,以殺水勢」。形成了傍山為屏,憑江為險,以濠為塹,據城而守的軍事防禦體系;同時形成了以堤護城,以城防洪,以濠泄洪,以犀示警的堤防體系。這是把軍事防禦與堤防完美結合的傑作,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天時地利人合」的人文思想和封建官吏「守土安民」的理念。
站在古城上往遠處看,澄碧的米水環縈如帶,巍巍雲陽山層峰疊翠,環城青山如黛,田疇鋪綠,形成和諧的大園林格局。明代江南才子解縉的《過茶陵》一詩:「清江一曲弄晴暉,樹色山光綠染衣。正好垂綸尋酒伴,休官便買釣船歸」,淋漓盡致地描述了古城的獨特景象。
走進古城的紫微門,是一條保存完好的長達500米的古街,沿街可以看到一座座依然矗立在古街兩旁的清代民居,榨油、釀酒、彈棉花、打鐵等民間老作坊依晰可見,做買賣的吆喝聲、鐵匠鋪里的打打擊聲、彈棉花的「咚隆咚隆」聲不絕於耳。沿着當年黃庭堅、徐霞客等歷史名人的足跡,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探尋南宋學宮、「四大學士祠」、青霞觀(元代全國三大道觀之一)、狀元橋等遺蹟[2],人們仿佛走進歷史,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
視頻
茶陵城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茶陵古城牆成功晉升為「國保,茶陵縣政府網 , 2013-5-3
- ↑ 【株洲日報】三色茶陵,搜狐,201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