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草地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地鷚
Meadow Pipit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Rob Zweers拍攝

基本資料

學名     Anthus pratensis

目/科/屬  雀形/鶺鴒/草地鷚

遷徏狀態   迷鳥/台灣

普遍性    不常見

體長/體重  14-15cm/15-22g

草地鷚,雌雄同型。小型鳥,虹膜暗褐色。嘴細長,下嘴黃褐、上嘴及嘴先黑褐色。腳肉褐色。

  • 成鳥:體上大致灰褐色。
  1. 頭上有黑細縱紋。臉平淡,有完整淡色眼圈,但無暗色眼先,黑褐顎線。
  2. 背具明顯黑色粗縱斑,翼黑褐具淡色羽緣,有2條淡色翼帶及明顯中覆羽軸斑。
  3. 腰及尾上覆羽暗色斑紋不明顯或幾近無。
  4. 體下灰白,略沾皮黃色,胸及脇具明顥黑褐色粗縱斑。
  • 亞成鳥:1齡冬羽三級羽羽緣及2條翼帶均白色而明顯。

棲地&習性

在各種開放的棲息地中繁殖,例如苔原,高地和草原,荒地和粗糙草原的常見築巢鳥。在秋季和冬季,它從高地地區移到低地,在那裡聚集成群,可以在農田和鹽沼中找到。

遷徙時集結成大群。

以小於5毫米長的小無脊椎動物昆蟲與種籽為食。

繁殖期

季節在3月至8月下旬,然後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在歐洲中部及西部(很少在北部)育成雙親,偶有三個育雛。一夫一妻制。

成年的杜鵑鳥會在草地鷚的巢中產一個卵。孵化後,杜鵑雛鳥會將其他蛋或幼鳥從巢中推出,從而使養父母有更多時間集中精力餵養杜鵑。

保育

英國同「Amber」,並列為「鳥類保護關注點4:鳥類紅色名錄」(2015年)。在《IUCN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臨滅絕」。[1]

鳴聲

黃腹鷚短促的「唧、唧」聲。

外觀相似性

林鷚嘴較粗短,下嘴偏粉色,有暗色眼先,且貫穿淡色眼圈,有較明顯淡色眉線。腹面縱斑粗細不一,胸縱斑粗,脇轉為細縱紋,有明顯差異。 黃腹鷚體背灰色較重,無明顯黑縱斑,頭頂也無明顯黑縱紋,顎線期部與喉胸交會處黑色較濃密。 水鷚腳黑褐色,背無明顯黑縱斑,頭頂也無明顯黑縱紋。

分佈

冰島東南部到陵蘭島,以及從歐洲西北,歐洲西北部到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從法國羅馬尼亞意大利亞平寧山脈);高加索地區的孤立人口(佐治亞州亞美尼亞的邊境山區)。南至非洲,中東和西南亞的冬季。[2]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Meadow Pipit
Meadow Pipit Birds Singing and Chirping a Beautiful Bird Song

參考文獻

  1. meadow pipit,wildlifetrusts.org
  2. meadow pipi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