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蒔蘿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蒔蘿子,乾燥果實多數裂成分果,呈扁平廣橢圓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條不甚明顯的肋線,兩側肋線延伸作翅狀,少數未分離的雙懸果基部有殘存果柄。氣微香。[1]

名 稱

蒔蘿子

拼 音

Shí Luó Zǐ

英文名

seed of Dill

類 別

果實/種子類

別名

蒔蘿椒、時美中、小茴香、土茴香、癟谷茴香

入藥部位

為傘形科植物蒔蘿的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①《本草拾遺》:辛,香。
②《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歸經

入脾、腎經。

①《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腎、膀胱、小腸。
④《本草再新》:入脾、胃、腎三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g;或入丸、散。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稀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無毛,有強烈火香氣。莖單一,直立,徑0.5-1.5cm。基生葉有柄,葉柄長4-6cm,基部有闊葉鞘;葉片輪廊寬卵形,三至四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4-20mm,寬不及0.5mm;莖上部葉較小,分裂次數少,無葉柄,僅有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5-15cm,傘輻10-25,無總苞片;小傘形花序有花15-25;無小總苞片;花瓣黃色,長圓形,小舌片近長方形,內曲;萼齒不明顯;花柱短,花柱基圓錐形至墊狀,雙懸果扁壓卵形,長3-5mm,寬2-3mm,成熟時褐色;背棱細而明顯突起,側棱有狹翅,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5-8月,果期7-9月。[2]

產地分布

原產歐洲南部。我國東北、甘肅四川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

主治功效

,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主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嘔逆食少;寒疝。治痧穢嘔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滿少食。

①《本草拾遺》: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肋痞滿。
②《海藥本草》: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
③《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
④《醫林纂要》:潤腎補腎,補命門,暖丹田,開胃調中,上達膻中,舒肝木,達陰鬱,舒筋,下除腳氣,治寒疝。
⑤《隨息居飲食譜》:溫胃健脾,散寒止痛,殺蟲消食,調氣止嘔,定腰、齒疼,解魚肉毒。[3]

禁忌事項

氣陰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①《海藥本草》: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爾。

採收炮製

夏、秋季果產成熟時採收果枝,打攻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簸去泥屑,揀淨梗及雜質。
1.《品匯精要》:水洗微炒用。
2.《本草從新》:炒黃得酒良。

藥物鑑別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黃棕色。㈠油管共同棕色,分泌細胞表面觀呈不規則形,含共同棕以分泌物。②鑲嵌細胞狹外排列整齊,壁薄波狀,常數個為一組,以長軸不規則方向嵌列,常與大型中果皮細胞相連。③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小簇晶。④網紋細胞存在於維管束周圍,壁較厚,有孔。⑤表上以細胞類多角形,排列整齊。[4]

藥理研究

種子中所含的非萜類油有抗真菌作用。

化學成分

果實含葛縷酮(Carvone)、檸檬烯(Limonene)、蒔蘿油腦(DillaPiole)、佛手柑內酯(Bergapten)、傘形花內酯金合歡醚(Umlbel-liprenin)即7-羥基香豆精金合歡醇醚、蠟、蠟及γ-谷甾醇(γ-sitosterol)等。

種子、莖、葉含6,7-二氫-8,8-二甲-2H,8H-苯並,2-b:5,4-b]二吡喃-2,6-二酮[6,7-dihydro-8,8-dimethyl-2H,8H-ben-zo(1,2-b:5,4-b)dipyran-2,6-dipyran-2,6dione],東莨菪素(scopolentin),花椒內酯(xanthyletin)。另外,種子中還含有16種揮髮油成分,主要為α-葛縷酮,檸檬烯,水芹烯(phellandrene),二氫葛縷酮(di-hydrocarvone)。[5]  

臨床應用

①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及脅痛:蒔蘿,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三十丸,青皮湯下。(《普濟方》蒔蘿丸) ②治疝氣偏墜,女子瘕病:蒔蘿一兩二錢。炒褐色,為細末。無灰好酒調服。(《攝生眾妙方》) ③治閃挫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永類鈐方》)[6]

相關視頻

辛香料十大名輔之五——蒔蘿子[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