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灰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萵苣灰霉病
萵苣灰霉病又稱灰毛病、黑毛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萵苣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莖部。萵苣灰霉病是日光溫室萵苣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生嚴重的常常造成莖葉腐爛,導致產量、質量損失嚴重。
萵苣灰霉病分布比較廣泛,無論在保護地栽培還是露地生產中幾乎都有發生。萵苣灰霉病發生常與作物生育狀況有密切關係,植株生長不良易感病。高濕低溫是發病流行的必要條件,相對濕度大於94%及適宜溫度16-23℃,特別是受低溫侵襲易發病。
萵苣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變溫通風,降低棚內濕度;清潔田園,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再結合化學藥進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萵苣灰霉病
別 名:灰毛病、黑毛病
為害植物:萵苣
為害部位:葉片和莖部
病 原:灰葡萄孢
病原特徵
病原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孢子梗數根叢生,具隔,褐色,頂端呈1、2次分枝。分枝頂端稍膨大,呈棒頭狀,其上密生小柄,並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長短與着生部位有關。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近無色,大小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見菌核,但當田間條件惡化後,則可產生黑色片狀菌核。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一周後,開始產生菌核,兩周後菌核大小3.0-4.5微米×1.8-3.0微米。培養基上菌絲透明,無色,有隔膜。
生理特性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4-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94%左右; 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發病潛育期5-7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範圍13-29℃。除芹菜外,還危害萵苣、番茄、茄子、辣椒、黃瓜、蘆筍及十字花科蔬菜。
為害症狀
苗期發病症狀:病部呈水漬狀腐爛,長有灰色霉層。2、成株發病症狀:發病多始於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為水漬狀,以後迅速擴大,呈黃褐色,病斑上有輪紋,病斑上生出灰褐或灰綠色霉層;葉柄基部開始呈水漬狀,紅褐色,後基部腐爛,引起上部莖葉萎蔫;根頸發病開始呈水漬狀,並向四周擴展,引起莖部腐爛,天氣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霉層由白變灰變綠。3、留種株受害症狀:花器或花柄受害後呈水漬狀腐爛。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病部呈水漬狀腐爛,長有灰色霉層;成株發病多始於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為水漬狀,以後迅速擴大,呈黃褐色,病斑上有輪紋,病斑上生出灰褐或灰綠色霉層;葉柄基部開始呈水漬狀,紅褐色,後基部腐爛,引起上部莖葉萎蔫;根頸發病開始呈水漬狀,並向四周擴展,引起莖部腐爛,天氣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霉層由白變灰變綠。留種株花器或花柄受害後呈水漬狀腐爛。
成株發病症狀:發病多始於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為水漬狀,以後迅速擴大,呈黃褐色,病斑上有輪紋,病斑上生出灰褐或灰綠色霉層;葉柄基部開始呈水漬狀,紅褐色,後基部腐爛,引起上部莖葉萎蔫;根頸發病開始呈水漬狀,並向四周擴展,引起莖部腐爛,天氣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霉層由白變灰變綠。[1]
發病規律
萵筍病菌為弱寄生菌,主要以菌核或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抗逆力強,自然條件下經138天仍可萌發。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遇適溫及葉面有水滴條件,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衰弱的、枯死的組織及傷口等處侵入,待獲取營養後再向健康組織擴展。病菌借氣流、灌溉水及農事操作等傳播。[2]
侵染循環
萵苣灰霉病屬於真菌性病害。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遇適溫及葉面有水滴條件,病菌從傷口、氣孔或衰弱組織上入侵,病部上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進行再侵染,藉助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蔓延為害,後期逐漸形成菌核越冬。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變溫通風:晴天時上午稍晚放風,棚溫升高至33℃時再放風,當棚溫下降,但還在25℃以上,中午可繼續放風,下午棚溫應保持在25-30℃,當棚溫降至20℃時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
降低棚內濕度:應避免大水漫灌。澆水最好在晴天上午進行,忌陰雨天澆水,澆後通風排濕。陰雨天應注意防漏,及時打開通風口通風,儘量降低棚室內濕度。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處理病殘體,種植前也要清除棚室內殘茬,生長期摘除重病葉,帶到棚室外深埋或燒毀。土地要及時深翻,減少菌源。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採用與非菊科、茄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過密或施用氮肥過量而徒長,影響田間通透性,降低植株抗病性。
化學防治
低溫陰雨天氣,在搞好控濕的基礎上,密切注意病情,主動噴藥預防。可選用40%嘧霉胺(施佳樂、施灰樂)懸浮劑1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甲霉靈、萬霉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啶菌惡唑乳油10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農利靈)干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10%啞醚唑(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000倍液;或每克含活孢子2億個木黴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視病情隔7-10天施藥1次,連續防治3-4次。不同類型的藥劑要交替使用,以防病菌產生抗藥性而降低藥效,並且要做到適時用藥、準確用藥。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