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白日驚飈冬已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菩薩蠻·白日驚飈冬已半》 |
|
作品名稱: 《菩薩蠻·白日驚飈冬已半》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
《菩薩蠻·白日驚飈冬已半》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這首詞寫的是詞人從邊塞回來時的狀況。至於具體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覘梭龍後的歸途中;另一種說法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扈從東巡的歸途上。[2]
詩詞正文
“ | <驚飆掠地冬將半,
解鞍正值昏鴉亂。 冰合大河流, 茫茫一片愁。 燒痕空極望, 鼓角高城上。 明日近長安, 客心愁未闌。 > |
” |
— <《菩薩蠻·白日驚飈冬已半》>,<詩詞名句網> |
譯文
狂風席捲大地.冬天已過半。解下馬鞍暫且停駐,正值黃昏,群鴉亂飛。
黃河已成片成片地結冰,茫茫一片,恰如愁思不絕。
放眼望去,唯餘一片野火的痕跡。高高的城樓上,鼓角連天。
明日即將抵京,可遊子的愁思卻依然沒有盡頭。
賞析
上片勾畫出一幅白日深冬歸程圖:「白日驚飆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鴉亂」,狂風卷折的冬日,歸途昏鴉飛亂了天邊的雲霞,詞人解鞍少駐初程。畫面壯麗而又消沉,讓人生出欲說難言的悵惘。「驚飈」將冬日寒風之凜冽與氣候的惡劣一聞道出,精到而更有畫面感。接下來的「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兩句,又更增添了眼前冬景的壯闊,將歸程圖拉伸至無限壯闊之處,有種「長河落日圓」的雄闊壯麗。
下片歸程圖縱橫延伸。「燒痕空極望,鼓角高城上」,放眼望去,蒼茫的平原上是一片野火燒過的痕跡;極目仰望,已經依稀可以看到鼓角和城牆,看來已經離家不遠了。「明日近長安,客心愁未闌」,雖然明天就要回到京城,但一路上的奔波勞苦,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可見納蘭這一路上有多辛苦了。結尾兩句化自謝眺《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在全詞有畫龍點睛之效,這愁便是納蘭的經典式愁,言淺意深,引人深思。
全詞寫景皆是昏暗悽然,景中含情,然景致壯闊處又別有一番風度。語句含悲,語調淒楚,字裡行間縈繞着百轉柔情,訴盡了詞人真實的內心感受。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1] 詩詞名句網
- ↑ 納蘭容若最催淚的十首詞,寫盡對亡妻的愛和思念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8-10-1818:43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