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之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萬曆朝鮮之役 |
---|
|
萬曆朝鮮之役,是1592年至1598年(大明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三年)間,大明、朝鮮國與日本(豐臣政權)之間爆發的兩次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一。明朝為抗倭援朝,先後兩次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半島,與日軍作戰。
朝鮮王朝方面稱壬辰倭亂(임진왜란)以及丁酉再亂(정유재란),日本方面稱文祿慶長之役(文祿・慶長の役)。
1591年(壬辰年),日本太閤(卸任關白)豐臣秀吉以「假道入唐」(唐,代指中國)為名義,致函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要求請予協助。在久未獲答覆後,豐臣秀吉於1592年突然派兵入侵,朝鮮節節敗退,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入朝支援。這場戰爭遍及朝鮮半島全境,其間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1597年(丁酉年)再度爆發戰事。後期雙方陷入膠著,最後由於豐臣秀吉的病逝,日軍於1598年從朝鮮全面撤退,這場日本占領朝鮮並以之為跳板進攻明朝的行動最終失敗。
名稱
這場為時超過六年,牽動東亞三國的戰爭,名稱繁多:
戰爭發生於中國明朝萬曆年間,雖然有前後兩次軍事衝突,但明朝並未因此而分別命名,而是統稱「朝鮮之役」。是役明軍動員規模可觀,與寧夏、播州二役合稱萬曆三大征。現代中國學者對這場戰爭的稱謂不統一,多使用「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朝鮮戰爭」[1]、「抗倭援朝戰爭」等稱呼,或是沿襲朝鮮方面(包括大韓民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稱謂,稱之為「壬辰倭亂」或「壬辰之亂」[2][3]、「壬辰之役」。
朝鮮王朝時稱第一次衝突為壬辰倭亂,第二次衝突為丁酉再亂;現朝鮮大多合稱壬辰祖國戰爭[4]或壬辰衛國戰爭。
日本桃山時代稱唐入り(即「入唐/進出中國」之意)、唐御陣、高麗陣、朝鮮陣;江戶幕府、明治時稱朝鮮征伐[5]、征韓[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日本天皇的年號,將兩次出兵合稱文祿・慶長之役[7];當代也有部分歷史研究者稱之為朝鮮征伐、朝鮮出兵、朝鮮用兵、日明戰爭、太閤西征等。
第一次衝突
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後半葉期間,日本處於各地大名割據的狀態中,史稱戰國時代。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位大名的努力下,日本趨於統一。逐漸平定各地大名、並成為「天下人」的豐臣秀吉,表現欲入侵明朝之意。1587年6月,秀吉結束九州之役後,將入侵明朝的構想具體化:先派兵占領朝鮮;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寧波;隨後占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占領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計劃在這一目標制定之後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
豐臣秀吉於天正十八年(1590年)統一日本後,決定着手實施這一計劃。朝鮮在宣祖二十三年(1590),以黃允吉為通信正使、金誠一為副使、許筬為書狀官,派遣使團攜帶國書交聘日本。豐臣秀吉之後於1591年6月命對馬大名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回覆國書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請予協助。
朝鮮收到國書疑懼不已,正使黃允吉認為日本會侵略,副使金誠一認為不會,朝鮮廷議之後,決定從輕通報宗主國明朝,宣祖派遣金應南為使,前去向明朝禮部通報。但是朝鮮並沒有很認真的加強國防。
日方終在未獲朝鮮答覆下出兵。加上當時朝鮮太平日久,加之國王重文輕武、朝廷黨爭激烈,以致八道武備廢弛,全國三百餘郡縣多未設防。
統一日本之後的豐臣秀吉野心極大,意圖征服全世界(當時的亞洲全境)。他遣使往琉球國、呂宋(今菲律賓,時為西班牙-葡萄牙聯邦殖民地)、高砂國(台灣)、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瀾滄王國(南掌,即寮國)、大越、廣南、占城、莫臥兒帝國(天竺,即印度)、葡屬印度(今印度果阿)及葡屬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要求他們俯首稱臣及幫助日本而向明朝宣戰。琉球國王尚寧拒絕豐臣秀吉的要求,並且通報明朝關於日本豐臣秀吉的野心。統治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的納黎萱大帝接到日本傲慢的國書之後大怒,向明朝派遣使團,表示計劃派出大象軍團協助大明和朝鮮以抗擊日本;但是適逢鄰國緬甸東吁王朝入侵,加上兩廣總督蕭彥反對。所以並沒有派兵協助明朝、朝鮮聯軍。而日本在西屬菲律賓遇到困難,因為殖民者為西班牙帝國,所以不了了之。
日方戰略及軍團編組
名護屋城築造
天正19年8月23日(1591年)、秀吉稱為「唐入り」(入唐)的征明遠征心意已決、向諸大名發表。宇喜多秀家首先贊成、五大老當中,較具影響力的徳川家康人在關東沒參加開會,其他大老、奉行因怕秀吉生氣,不得虛與委蛇不情願的表示贊成,事情就這樣定了。之後秀家作為秀吉的代理人擔任總大將。12月27日秀吉把關白職位讓給外甥內大臣豐臣秀次,自稱太閤專心準備外征。
秀吉指示築造遠征軍的集結點宿營地名護屋城,命令黑田孝高擔任測量與設計(繩張)、淺野長政擔任工程總負責人(総奉行)、九州的諸大名分擔施工的工作(普請)。命令壹岐領主松浦隆信修築前哨基地風本城。
名護屋城的建設預定地是波多氏的領土、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記錄說是個人手欠缺的荒地(「あらゆる人手を欠いた荒れ地」)。名護屋城完成後,全日本大名的軍隊集結、不管是平野還是山坡都沒有空地了。戰爭期間成為日本政治經濟的中心。
動員
為了攻打朝鮮,豐臣秀吉早在天正19年(1591年/明萬曆19年)開始進行準備,正月時就已經對各大名下達水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
- 東起常陸,經南海至四國、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國地方,臨海各國諸大名領地,每十萬石準備大船兩艘。
- 各海港每百戶出水手十人,乘各國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餘,則集中至大坂。
- 秀吉本軍所用船隻,各國大名每十萬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費用,由秀吉撥給;各國大名將所需建造費用,以預算表呈報,先撥給一半,迨船建造完畢後,再行付清。
- 水手每人給予兩人俸米,其妻子食糧另外給付。
- 軍陣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給予食糧。
- 以上所述及之各船舶、水手,皆須於天正20年(1592年/明萬曆20年)春季時,集中至攝津、播磨、和泉三國各港口。
到了同年3月時,亦決定了陸軍部隊兵員的徵召動員令;各國諸大名每萬石應徵召人數各地不同:
- 四國、九州600人。
- 中國、紀州500人。
- 畿內五國400人。
- 駿河、遠江、三河、伊豆四國300人,由此以東,200人。
- 尾張、美濃、伊勢、近江四國350人。
- 若狹、越前、加賀、能登四國300人。
- 越後、出羽200人
影片
參考文獻
- ↑ 劉超. 萬曆朝鮮戰爭與日本基督教的關係.
- ↑ 豐臣秀吉之死與壬辰倭亂的結局 ,《史學月刊》,1956年 第9期,陸成侯
- ↑ 壬辰倭亂時期的朝鮮《朝天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 第2期,劉寶全
- ↑ 李清源. 壬辰衛國戰爭.
- ↑ 堀杏庵. 朝鮮征伐記.
- ↑ 川口長孺. 征韓偉略.
- ↑ 日本陸軍參謀本部 (編). 日本戰史·朝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