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企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企蓀
原圖鏈接

葉企蓀(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也作葉企孫,名鴻眷,男,漢族,江蘇省上海縣人,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大師。

生平

早年及留學生涯

葉鴻眷1898年7月16日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曾祖藹臣公在清朝道光年間當過官,晚年在家研究禮學,參與編纂《同治上海縣誌》;祖父葉佳鎮曾獲得國子監簿街封賞,官至五品;父親葉景澐是1894年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曾任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務,參與編纂上海縣誌。

1907年,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1911年初,清政府將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葉鴻眷報考清華學堂獲得錄取,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1911年10月因武昌起義爆發,清華學堂停課,葉鴻眷轉讀江南製造局兵工中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葉鴻眷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並被錄取。

1918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美,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哈佛大學物理系。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導師為W. 杜安(William Duane)。同年10月赴游歐洲,次年4月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第二年升任教授,創建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出任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他禮賢下士,舉賢自讓,胸懷寬廣,毫無門戶之間,1926年到1937年間,先後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到清華任教,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為清華大學的理科研究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飛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抗戰爆發後出任西南聯大教授、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1949年春,北平解放,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被調入北京大學。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幾次出任副理事長、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文革」中因為他的學生熊大縝的冤案[1],身陷囹圄,遭到迫害,1977年1月悲慘死去。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科學事業、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蓀(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葉企孫物理獎授予凝聚態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

參考文獻

  1. 冀中人民抗日鬥爭資料. 冀中人民抗日鬥爭資料辦公室.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