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魏公逸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魏公逸史》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九。

容齋四筆·序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嚷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志》,於議論雌黃,不復關抱。而稚子櫰,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衷所憶而書之。櫰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志雲。

原文

蔣魏公《逸史》二十卷,穎叔所著也,多紀當時典章文物。雲舊有數百冊,兵火間盡失之,其曾孫芾始攟(jùn)摭遺稿,而成此書,將以奏御,以其副上之太史,且板行之,傳之天下後世,既而不果。蔣公在熙寧、元祐、崇寧時,名為博聞強識,然閱其論述,頗有可議,恨不及丞相在日與之言,其一云:「行、守、試,視其官品之高下,除者必帶本官,呂晦叔除守司空而不帶金紫光祿大夫者,此翰林之失也,既不帶官,不當著『守』字,故晦叔辨之,遂去『守』字,為正司空,議者謂超過特進、東宮三太、儀同矣。」予謂行、守、試必帶正官,固也。然自改官制以後,既為司空,自不應復帶階官。呂從金紫遷,只是超特進一級耳,東宮三太,何嘗以為宰相官?儀同又系使相也,呂亦無自辨之說。其二云:「文潞公既為真太師矣,其罷也,乃加『守』字,潞公快快,諸公欲為去之,議者謂非典故,潞公之意,止欲以真太師致仕耳,諸公曰:『如此可乎?』曰:『不可,為真太師則在宰相之上。』竟不去『守』字,但出劄子,令權去之。」案潞公本以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河東節度使致仕,入為平章軍國重事,故系銜只雲太師。及再致仕,悉還舊稱,當時有旨於制詞內除去「守」字,以嘗正任太師也。所謂劄子權去,恐或不然。其三云:「舊制,執政雙轉,謂自工部侍郎轉刑部,刑部轉兵部,兵部轉工部尚書。惟宰相對轉,工部侍郎直轉工書,比執政三遷也。」予考舊制,執政轉官,與學士等。六侍郎則升兩曹,以工、禮、刑、戶、兵、吏為敘,至兵侍者,轉右丞,至吏侍者,轉左丞,皆轉工書,然後細遷。今言兵侍即轉工書,非也。宰相為侍郎者,升三曹,為尚書者,雙轉。如工侍轉戶侍,禮侍轉兵侍,若系戶侍,當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遷尚書。今言工侍對轉工書,非也。其四云:「楊察為翰林學士,一夜當三制,劉沆以參知政事,富弼以宣徽使,皆除宰相。宣徽在參政下,則富當在劉下,乃誤以居上,人皆不覺其失,惟學士李淑知之,揚言其事,遂貼麻改之。」予考國史,至和元年八月,劉沆以參知政事拜集賢相。二年六月,以忠武軍節度使知永興軍文彥博為昭文相,位第一,劉沆遷史館相,位第二,宣徽南院使判并州富弼為集賢相,位第三,其夕三制是已。而劉先一年已在相位,初無失誤貼改之說。其五云:「有四儀同:一曰開府儀同三司,二曰儀同三司,三曰左儀同三司,四曰右儀同三司。」案自漢鄧騭始為儀同三司,魏、晉以降,但有開府儀同三司之目,周、隋又增上字為一階,又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又有開府、上開府,儀同、上儀同,班列益卑,未嘗有左右之稱也。後進不當輒議前輩,因孫偃有問,書以示之。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1]。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2]、王應麟的《困學紀聞》[3],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視頻

蔣魏公逸史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