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再示屬辭三嘆之餘詵贊巨麗無地託言輒依元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網 的圖片

蒙再示屬辭三嘆之餘詵贊巨麗無地託言輒依元》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陳與義的作品之一。

陳與義,號簡齋,嚴羽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簡齋體」的早年流連光景之作,觀察細緻 ,描寫生動,饒有情趣。善用直致、淺語入詩,重意境,重白描。後期的「簡齋體」取法杜詩,得其沉雄之韻,規模宏大,聲調瀏亮;對仗着重上下句之間氣脈的內在聯繫,潛氣內轉,意境圓融,風格雄渾沉鬱[1]。陳與義是南北宋之際的傑出詩人,在他的600餘首作品中,近六分之一涉及佛禪元素,佛禪思想陳與義的文學創作理論和實踐有着重要影響。他在詩論中既注重詩句鍛煉也注重自然感發,這與漸修和頓悟的參禪方法相通。在實踐中先有外部題材、語彙的豐富,運用佛典釋語創作遊覽或寓居寺廟、結交僧侶文人、自然山林題材的作品;後有內在詩境心態的轉變,善於創造"空""靜"的詩境、擁有渾成的禪心。佛禪思想對他的影響由外而內、由顯而隱,其佛禪作品晚年達到了"渾成"的境界。

蒙再示屬辭三嘆之餘詵贊巨麗無地託言輒依元

個人經歷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於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 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2]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裡,若不議和恐難於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後,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於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託辭退職,朝廷復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餘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

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視頻

蒙再示屬辭三嘆之餘詵贊巨麗無地託言輒依元 相關視頻

陳與義 清明二絕 其二 一簾晚日看收盡 楊柳微風百媚生
郝乙書法——陳與義《送人歸京師》

參考文獻

  1. 移至 絕句律詩格律【寶典】 ,豆丁網,2016-01-24
  2. 移至 翰林學士,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