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氏三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氏三傑

藍氏三傑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千百年來,台灣海峽風起雲湧,迴蕩着遷徙的槳聲、貿易的吆喝,還有戰火的轟鳴。清朝上半葉,不平靜的台海風雲之中,接連湧現三個平台、治台、籌台英雄,他們都來自海峽西岸的漳州,而且都是漳浦藍氏畲族人: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理是藍廷珍的族叔,而藍廷珍又是藍鼎元的族兄,這三位同出一門的台海英雄,被後人並稱為「藍氏三傑」[1]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成就 :譽為:平台首功、治台名將、籌台宗匠等

出生地 :福建漳浦

目錄

1種玉堂

2藍理

3藍廷珍

4藍鼎元

1種玉堂

種玉堂位於漳浦赤嶺(原萇坑)石椅村,始建於明嘉靖二年[2],清康熙年間由福建陸路提督藍理重建[3]。種玉堂門聯「由鎮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萇溪以衍派,文經武緯振後昆」,表明「鎮海」是明代鎮海衛,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將從這裡興起。種玉堂是閩南畲族祖祠,幾百年間,「種玉堂」藍姓族人不但傳衍整個赤嶺畲族鄉,而且分衍到其他地方及台灣東南亞各地,總人口達五萬多[4]

在種玉堂的顯要位置,懸掛着清康熙皇帝贈給藍理「所向無前」匾、康熙皇帝贈給藍廷珍「平台大將軍」匾、雍正皇帝贈給藍鼎元「公正廉明」匾。這三

人均是平台、治台名宦,除前文已介紹《藍廷珍府第》外,對藍理、藍鼎元簡要介紹如下:

2藍理

藍理(1649—1720),萇坑(今赤嶺石椅村)人,藍理青年時身材魁偉,精通武藝,力可曳馬倒行,發誓「他日若不封侯拜將不是大丈夫」。康熙二十二

年(1683年)隨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平台。在澎湖海戰中,中炮跌倒,腹破腸出,血染戰袍。在其弟的幫助下,把腸子裝回腹中,繼續奮勇殺敵,終於平定

鄭克爽叛亂,台灣又回歸祖國。康熙贊他「血戰破敵,功在首先」,譽之為「破肚總兵」。先後被康熙帝封為神木副將、宣化府總兵官。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調浙江定海任總兵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調任天津總兵官;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升任福建陸路提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阿

拉布坦在俄國沙皇的支持下叛亂,藍理帶四個兒子隨統帥穆爾賽出征。由於他年事已高,舊傷復發,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天津藍田莊病逝,享年

72歲。隔兩年,由妻、兒護送棺柩回漳浦安葬。

藍理一生征戰,功勳卓著,施琅稱他是一員虎將,康熙皇帝御書「勇壯簡易」和「所向無前」贈他。

3藍廷珍編輯

治台名將」藍廷珍 (一六六三至一七二九),字荊璞,漳浦縣湖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浙江定海營把總,四十四年升溫州鎮右營游擊,五十八年升澎湖副將、南澳總兵,六十年上書自薦,出師台灣征戰朱一貴義軍。

平台後,藍廷珍奉命繼續留台,署理提督職務,前後三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藍廷珍對台灣的治理和開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遠見的建議和措施,對台灣的歷史發展生成了深遠的影響﹔表現了他在事關中國領土問題上的政治眼光和從政能力,從而確定了他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

清初,台灣大量山地尚未開發。清廷統一台灣後,對台灣的地位尚未引起統治者足夠的認識。在朝廷 內,曾就台灣棄留問題展開一場爭論。一些糊徐朝

臣主張"守澎去台",遭到施琅等官員的堅決反對。經過爭論,清政府決定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但是有關台灣 治理問題的看法仍不一致。台灣局勢平

定後,閩浙總督滿保以山地土番難治為由,把山地劃為"棄土",下檄文劃界遷民,禁止出入。對此,藍廷珍堅決反對。他反 復上書滿保,力主積極開拓

山地。他說:"人無良匪,教化則馴﹔地無美惡,經理則善。莫如添兵設防,廣聽開墾,地利盡,人力齊,鸚鳴狗吠相聞,而徹乎山中, 雖有盜賊,將無

捕逃之藪。何必因噎廢食,乃為全身遠害哉?"談到"劃沿山之界,禁出入"之弊端,藍廷珍更是感慨陳詞,歷數其六條"可慮"之處,呼籲不可隨 便拋棄台

灣一寸土地。他說:"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餘里,距令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餘里,糖谷之利甲天下。過此再四、五十年,連內山

山 後野番不到之境,皆將為良田美宅,萬萬不可遏抑。"藍廷珍的意見和建議,得到滿保的採納,取消了劃界遷民的計劃,並上奏朝廷增設行政區字段,

雍正元年,台灣增設彰化縣、淡水廳和澎湖廳。

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朝廷監於征戰鄭氏政權和朱一貴義軍,都先駐軍澎湖,再進兵台灣,擬 議將台灣總兵官移駐澎湖,台灣只設陸路副將。"廷

珍以為不可,上書論述。他說:"若果台鎮移澎,則海疆危若累卵……以澎湖總兵控制台灣,猶執牛尾一毛,欲制全牛,雖有孟賁之力無所用之,何異棄

台灣乎?台灣一去,漳、泉先害,閩、浙、江、廣俱各寢會不寧,即山左、遼陽皆有邊息。廷珍無識,以為此土 萬不可委去,若遵部議而行,必誤封

疆。"清廷認為藍廷珍"語可多采",取消了移駐總兵之議。清初台灣地方未靖,治安比較亂。藍廷珍的治理辦法是:實行保甲 制度,加強鄉政建設﹔實行

團練制度,加強防務建設。他在台灣、鳳山、諸羅等縣設大鄉總四名,鄉長二十六名。鄉長由品行端正、幹練勤謹、家資殷富的人擔任。 每鄉配游兵數

人,供奔走使令之役。一家有盜,則周邊協力堵截擒獲。大鄉總統轄數個鄉長,負責督查。鄉長如有失職,大鄉總不報者同罪。鄉長三次不能破案者革

職,三年沒有過失者量行擢用。防務方面,台灣、鳳山、諸羅各編練鄉壯五百名,縣丞巡檢各編練鄉壯三百名。"無事則散之隴畝,有役則修我戈予,鄉自為守,人 自為兵,此萬全之道也。"

藍廷珍還親自組織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他率領官兵開墾了"藍興堡"(今台中縣太平鄉、大雅鄉、 鳥日鄉和台中市區一帶),成為台灣開發史上最早最

大規模的官墾之一。藍廷珍一生二十四次受朝廷賞賜。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雍 正二年晉京冕駕,雍正帝賜他到馬蘭峪

謁景陵。雍正七年卒於任所。故後贈太子少保,全禮祭莽,縊號襄毅。其子藍日寵,官銅山營參將,孫藍元枚,歷任台灣鎮總 兵、江南提督。藍廷珍在

漳浦縣湖西鄉的故居--藍提督府第(藍廷珍府第),至今由其後裔居住保管。

4藍鼎元

藍鼎元(1680—1733),萇坑(今赤嶺)人。少時勤學百家書籍和經濟之學,其文才為漳浦縣令陳汝咸賞識,福建巡撫張伯行在福州設立鰲峰書院,藍鼎

元受召參加。張伯行非常器重他,稱他是「經世之良才,吾道之羽翼」。康熙六十年,台灣暴發了朱一貴為首的農民起義,藍鼎元應族兄、南澳總兵藍廷

珍之聘為幕府,隨軍入台平亂。他深入調查民情,運籌策劃,條陳治台十九策,寫下《平台紀略》、《東徵集》等書,對治理台灣、開發台灣提出了切實

可行的建議,後人稱藍鼎元為「治台宗匠」。雍正六年(1728年),由大學士朱軾推薦,朝廷任藍鼎元為廣東普寧知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藍鼎元

升任廣州知府,才一個月即逝世,時年54歲。

後人在藍鼎元陵園撰寫的柱聯概括了他一生所做的貢獻:「謀猷長且遠無愧籌台宗匠,理政嚴而寬堪稱經世良才」。

詞條標籤: 人物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