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蓬萊仙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蓬萊仙境》- 指神話中仙人居住的地方。田月《天下名山支提山》:「傳說中的天燈照耀,讓全山恍若~。」多用於表現景觀方面。→恍若仙界 ↔凡俗人間[1]

歷史

蓬萊市在山東省東北部,渤、黃海交界處南岸。煙臺市代管。面積1207.2平方千米。人口44.7萬。轄3街道辦事處,9鎮。市人民政府駐登州街道辦事處。唐貞觀八年(634年)置蓬萊鎮,屬黃縣。神龍三年(707年)為登州治,升鎮為蓬萊縣。

《元和郡縣誌》:蓬萊縣「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明、清為登州府治。1913年廢府屬膠東道,1925年屬東海道,1928年直屬省。1938年屬北海專區。1941年析置蓬東縣,1942年復併入蓬萊縣。1943年析置蓬東北、蓬西北 二行政區(縣級)。

1944年復並為蓬萊縣。1950年屬萊陽專區。1958年黃縣、長島二縣併入,屬煙臺專區。1961年黃縣、1963年長島縣析出復置。1967年屬煙臺地區。1983年屬煙臺市。1991年撤縣置市,由煙臺市代管。地處膠東半島北部沿海,屬丘陵地帶,南部高山群立,中部丘陵連綿,北部沿海地勢較為平坦。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水河。屬南溫帶濕潤氣候。農產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

土特產品以蘋果、梨、桃為主。礦產有黃金、石灰石、花崗石、螢石等。有輕工、機械、化工、電子、紡織、建材、食品等工業。

境內公路東西方向有煙濰和牟黃兩條幹線橫穿市境,南北方向有蓬寨、蓬水公路縱貫市區鄉鎮。蓬萊港可達青島、大連、丹東、長島、煙臺、塘沽等地。名勝古蹟有西周和新石器時代的劉家溝遺址、蓬萊閣(蓬萊仙境)、蓬萊水城、戚繼光父子總督牌坊等10餘處。[2]

由來

由來一

蓬萊仙境的由來-海市蜃樓、海滋與平流霧

因為天氣,溫度等因素造成的海上奇觀很多,比方說海市蜃樓、海滋、平流霧等。海市蜃樓是一種大氣折射的現象,空中的水汽把對方的景物反射過來就形成了海市蜃樓,一般出現在春夏之交的午後,溫度比較高,可見度比較高,東南風1—2級,需要這樣的一些條件。

海市蜃樓不一定只有在海邊才能出現,比方說敦煌的沙漠海市蜃樓,只是海邊要多一些,山東半島尤其是以蓬萊,日本的橫濱都是世界聞名的海市蜃樓發生地方。

海市蜃樓與海滋的區別在於,虛實和遠近。海市蜃樓是把遠處的景觀,經過空中的的水汽層層折射之後出現的,比方說我們遙遠的俄羅斯景觀反射過來,當然那麼遠反射過來不太可能,只是打了個比方。

而海滋一般是景物就近折射,比方說一座大樓再蓋,在樓上放又出現了同一個場景,出現幾率相對較大。

平流霧一般是暖濕空氣遇到較冷的海面或者是地面的時候形成的,一般秋冬的海邊經常出現。平流霧因為較低,對海滋的形成、形狀起很大的作用。

以前科學上解釋不了,海市蜃樓經常被神化,據說秦始皇就把蓬萊出現海市蜃樓虛無縹緲的地方看做神仙居住的地方。

「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既神仙」,蘇東坡說過這樣的話,海市蜃樓終究是虛幻的影子,我們要學習的是蘇東坡,少一些秦始皇的遐想。[3]

由來二

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裡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麼,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島。」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麼名。

方士一時無法應答, 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蓬萊」者,「蓬草蒿萊」也。據說,蓬萊這個神山名就是這樣來的。

由來三

蓬萊仙境傳說之八仙過海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光到海上一游:眾仙齊聲附合,並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屹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通游向東海。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上前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住,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

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難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

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遊而去。[4]

典故

《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李賢註:「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錄並皆在焉。」後因以「蓬萊」借指秘書省、秘書監或秘閣等。唐 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周王 群玉之山,漢帝 蓬萊之室。」宋 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雋游追幕府,高步集蓬萊。」

源見「三神山」。古代傳說中海上的神山。常泛指仙境或勝地。唐 杜甫《遊子》詩:「蓬萊如可到,衰白問群仙。」宋 劉克莊《燭影搖紅.用林卿韻》詞:「蓬萊有路,辦個船兒,逆風也到。」[5]

相關詩詞

李商隱 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①「東風」句:指分別時為暮春時節。

②絲:與「思」諧音,喻相思。

③淚:燭油。

④雲鬢:指女子濃密的頭髮。

⑤應覺:也是設想之詞。

⑥月光寒:指夜漸深。

⑦蓬山:蓬萊山,指仙境。

⑧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座前傳遞消息的神鳥。

【譯文】

聚首多麼不易,離別更是難捨難分;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乾。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雲雙鬢改色;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悽慘。蓬萊仙境距離這裡,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賞析】

詩人描寫了忠貞不渝,至死不變的愛情,並以「春蠶」、「蠟炬」來比喻嘔心瀝血至死不移的深情。全詩纏綿悱測,刻骨銘心,構思精巧,比喻貼切,優美精闢,撼人心弦。[6]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