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侯紙的情思(蔡漢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侯紙的情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蔡侯紙的情思中國當代作家蔡漢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蔡侯紙的情思

來到漢中洋縣,正趕上油菜花盛開的好時節。金色花海,人流如織,熱鬧非凡。加之風和日麗,更是渲染人們心頭的喜悅之情,濃妝淡描了洋縣的靚麗姿容,嬌美的洋縣顯得更加清爽,一塵不染。

洋縣的金色花海,的確打造了真美洋縣,也吸引了很多很多的海內外遊客,我這次來到洋縣或許也算是其中的一個。但我此來的想法除觀賞油菜花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那就是想看看我的本家祖宗,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蔡倫公的封地和葬地,以及蔡倫古法造紙的歷史工藝流程。可能是我過於太注重這個想法,抑或是劉章建老師也猜得出我內心的意思,就安排我們驅車來到洋縣龍亭鎮蔡倫墓祠參觀。

蔡倫墓祠面積不大,由前廳、中廳、後面蔡侯墓以及蔡倫紙文化博物館組成。前廳中廳主要是珍藏記載蔡倫公的歷史資料,後面是蔡侯墓。蔡侯墓三字系民國元老於右仼老先生手書,兩旁有一楹聯,上聯為:此墓此祠光耀兩千載,下聯為︰斯公斯紙恩澤億兆人。這副對聯對於我作為蔡氏後人來說,的確有一種榮譽感,它讓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我想,蔡倫公雖遭奸所害一生只活59個春秋,但他所發眀的蔡侯紙能夠光耀兩千載,恩澤億兆人,而且在異地他鄉百姓還為他立墓祠紀念,足見天下百姓對他的肯定和敬仰。蔡侯公確是個望重山斗,功垂寰宇的人,也是我們後世裔孫學習的榜樣。望着眼前倫公之墓,又想此時離清明只有兩天,我情不自禁的跪在墓塋前叩首九拜,並作拙詩一首:「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緬懷先賢學感恩,墓前祭拜獻心香。」權當表示對他老人家的追思和緬懷。

拜謁蔡倫墓後,接着我們來到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參觀。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在墓祠內的另一側,劉老師還特意為我們請來了講解員,為我們講解蔡侯紙的歷史和工藝流程,聽講解員說:「歷史已有記載,公元102年,蔡倫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材料,製造出物美價廉的紙張。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皇帝稱讚,造紙術也因而得到了推廣,蔡倫也因此被封為『龍亭侯』 ,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紙的製作要經過漚煮、剪切、打漿、懸浮、抄造、乾燥、定型等程序。具體流程是:第一步,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構樹皮,放到石灰水裡泡2至3天,然後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使纖維徹底軟化。第二步,將它們拿到河裡漂洗乾淨,然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穰,接着用鍘刀切碎,放到石灰缸里搗成漿,使植物纖維帚化。第三步,將紙漿放到石槽里淘,使之變成均勻的紙漿。第四步,將紙漿浸泡在水槽中﹙這個水槽一定要用石頭壘砌,才能保證水不變臭﹚,用竹竿在水中來回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第五步,用竹簾把紙漿撈起,形成濕紙,一張張疊放在一起,並通過壓榨除去濕紙中的大量水份。第六步,把濕紙一張張揭下,貼在牆上烘曬乾,定型。至此,一張成品『蔡侯紙』 就誕生了」 。

了解到「蔡侯紙」 的工藝流程後,講解員又帶我們參觀館內管理人員現場實景演示蔡倫紙的製作工藝。所見所聞,讓我深深的驚嘆老祖宗這門既傳統又精湛的造紙術,難怪今天世人稱它為我國古代四大發眀之一,實不為過。有感於此,在我即將離開此館之時,應劉老師和講解員之邀,借用該館的文房四寶,我手書余秋雨老師為該館的撰句:「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史。」以作存念。

離開蔡侯墓祠,已將近中午,也該到了吃午餐的時候,劉老師帶我們去縣城老西門麵皮店吃麵皮。此店老闆姓謝,其製作麵皮的工藝在洋縣獨樹一幟,很有名氣,有「麵皮狀元」 之稱。

麵皮是漢中地區的一種傳統飲食,人人喜歡。而漢中麵皮,卻以洋縣的麵皮為最,故有來洋縣不吃麵皮等於白來之說。

麵皮的由來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公元前206前後劉邦作漢中王期間,命蕭何修築山河堰灌溉農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使用涼拌而食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讚,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製作方法後哈哈大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蒸籠,一次可用數張,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故改名「麵皮」 。

了解了麵皮的由來,我們坐在老西門的這家麵皮店內,只見該店果然顧客盈門,接應不暇,可謂生意紅紅火火。我好奇的問店老闆麵皮的製作工藝,老闆也十分熱情,詳細的向我介紹,他說:「漢中麵皮的製作工藝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時辰,然後推磨﹙或打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薄餅子,置於通風處降溫,抹上菜籽油後切成細條即可食用。」

聽店老闆介紹漢中麵皮的製作工藝,我似乎覺得這麵皮的製作工藝有點耳熟,聯想起來與早間了解到的蔡侯紙製作工藝流程兩者極其相似,都要經過浸泡、打漿、成型等步驟。蔡侯紙的浸泡、打漿和漢中麵皮的浸泡、打漿過程可以說是同出一轍,只是蔡侯紙的原料是纖維,打漿過程相對複雜了些。成型的過程,漢中麵皮是將米漿薄薄地均勻地傾倒在蒸單上,放在蒸籠上蒸成型;蔡侯紙是用竹簾在紙漿水池中打撈成型。原因是蔡侯紙的原材料植物纖維要比漢中麵皮的原材料米麵的纖維長。所以漢中麵皮通過開水蒸,較短時間能去掉米漿中的部份水分。蔡侯紙在水中打撈、烘乾、方可成型。

我想,漢中麵皮的起源要比蔡侯紙早近300年,或許,當年先祖蔡倫公在漢中洋縣,吃過漢中麵皮,並目睹過漢中麵皮的製作過程,因而獲得了靈感,他在探索紙的過程中,借鑑漢中麵皮的製作方法,從而創造出了植物纖維紙,成就了舉世矚目的偉大發明。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重大的發明,大多是發明者從日常生活瑣事中獲得的發明靈感。例如工業革命的標誌物——蒸氣機,就是瓦特發現爐子上的水燒開了,壺蓋被蒸氣頂起來,一上一下地掀動而獲得的靈感。同樣,蔡侯紙的發明也可能是借鑑漢中麵皮的製作工藝而發明的吧?

我是在了解了蔡倫古法造紙工藝流程和漢中麵皮的製作方法後,引發的對蔡侯紙和漢中麵皮的思考和聯想,可能有點牽強附會。但蔡侯紙和漢中麵皮製作工藝高度相似,這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漢中麵皮作為漢中獨特的風味食品已走出國門,安家國外鬧市,為漢中增光添彩,而我們老祖宗的蔡倫紙術早在古代就已譽滿全球——這些卻都是事實。

回顧蔡倫紙的成功發明,漢中麵皮的製作工藝潛移默化地起了很大的借鑑作用。回顧當時朝廷在現在的洋縣龍亭鎮對蔡倫公封為「龍亭侯」的表彰,也為我們蔡氏族人揭開了我祖蔡倫公封號為何稱「龍亭侯」的千年不解之謎,確實本次漢中之行,收穫頗豐。

品嘗眼前的這碗做法講究,風味獨特的漢中麵皮,我想起了蔡侯紙,想起了我的先祖蔡倫公。我飽含深情地對劉老師說:洋縣我還會再來的![1]

作者簡介

蔡漢順,廣東省揭陽市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